梵語vipa^ka。即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結果。又作異熟、果熟、報果、應報、異熟果。有二種:(一)總報,即由引業(總報業)而來之果報,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業而來。(二)別報,即人人個別之果報,系由滿業(別報業)而來,又稱滿果,如同生而爲人,則有男、女、貧、富之分,此即爲別報。
就時間而言,則有叁時業之叁時報:(一)順現報,即今生造業,今生報應之果報。又作現報。(二)順生報,即今生造業,來生報應之果報。(叁) 順後報,即今生造業,再來生報應之果報。六道中,人、天二道系由持五戒、行十善而得之果報,故稱爲善果。 然此善果仍有迷惘煩惱,故又稱爲顛倒善果。
又嚴格言之,果與報之意義亦有差別,凡由同類因而生之等流果,稱爲果;凡由異熟因而生之異熟果,稱爲報。據法華經玄義卷二上載,習果爲果,報果爲報。又後生之煩惱稱爲習果,苦痛則稱爲報果;故貧富苦樂等皆爲果報。[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中二、俱舍釋論卷叁、卷五、法苑珠林卷六十九、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注解、摩诃止觀卷八下]
(術語)新曰異熟。舊曰果報。果報者,吾人今日之境界。爲對于過去世業因(不善不惡也)之結果,故曰果。又爲應于其業因而報者,故曰報。然則曰果,曰報,其體爲一,總括一切衆生自生至死之間,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謂爲果報。但分別果報二字,則法華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緣果報之四,對于因而言果,對于緣而言報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緣。譬如米麥之種,因也。農夫之力或雨露之潤等,緣也。然則當年米麥之成熟時,對于昨年之米麥而言,則是果,對于昨年之農夫雨露而言。則爲報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叁界之果之種。是曰因。然爲惡業則助地獄界之因,使感地獄之果,爲善業,則助人間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間天上界之果。蓋善惡之業,對于叁界之果,則非爲因,而爲緣。因而望此緣于叁界之果更與以報之名也。但此分因緣果報,而詳論義理,果報之物體,二者非異。果報之狀體,雖有苦樂好醜等差別,而其性質則非善性,亦非惡性。無記性(善不可記,惡亦不可記者也)。法華經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無量壽經上曰:“行業果報。”
由于過去的業因造成現在的結果,叫做果,又因爲這果是過去的業因所召感的酬報,所以又叫做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果報的意義。 - 陳義孝編
就果之義,若分別之,亦可說爲果報二義。果者結果,報者報得,果有總義,報具別義。于一果體上,有種種之報境也。但在通常,亦通用之。 - 明·楊卓
即由過去的業因,所招感的結果。此又作異熟、果熟、報果、異熟果等。此有二種:一、總報,即由引業(總報業)而來的果報,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業而來。二、別報,即人人個別的果報,系由滿業(別報業)而來,又稱滿果,如同生而爲人,則有男女、美醜、貧富之分,此即爲別報。若就時間而言,則有叁時業之叁時報:一、順現報,即今生造業,今生報應之果報。又作現報。二、順生報,即今生造業,來生報應之果報。叁、順後報,即今生造業,來生報應之果報。六道中,人、天二道系由持五戒、行十善而得之果報,故稱爲善果。然此善果仍有迷惘煩惱,故又稱爲顛倒善果。 - 于淩波居士著
由過去的業因造成現在的結果,所以叫做果,又因爲這是業因所得的酬報,所以又叫做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果報的意義。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