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懷海?懷海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懷海”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懷海”的解釋

  (720~814)唐代禅宗高僧,我國禅宗叢林清規之製定者。福州長樂(福建)人,俗姓王(一說姓黃)。以師之後半生皆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禅師。從潮陽西山(廣東潮安)慧照禅師落發,依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後至廬江(安徽)浮槎寺閱藏。于大曆初年(766)頃,聞馬祖道一禅師在南康(位于江西)豎立南禅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

  據百丈懷海禅師語錄載,一日,師隨馬祖出行,途中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問(卍續一一九·四○九下):“是甚麼?”師答:“野鴨子。”馬祖再問:“甚麼處去也?”師答:“飛過去也。”馬祖乃擰師之鼻,師負痛失聲。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師遂于言下開悟。以得馬祖大機大用之禅,遂嗣其法。馬祖示寂後,受衆之請,于百丈山開堂說法,高倡南宗之旨。其最大之貢獻,在糅合大小乘律,製定禅門儀規,即“百丈清規”。爲禅宗首創法製。

  祖堂集卷十四載其風範,謂師平生苦節高行,凡日常作務必先于衆,主事者不忍,密收其作具而請息焉,師以“吾無德,焉可勞于人”而拒之,並遍求作具,既不獲而亦忘食,故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師至晚年,猶勤勞不息。其俗弟陳诩書塔銘(大四八·一一五六下):“行同于衆故,門人力役必等其艱勞;怨親兩忘故,棄遺舊裏;賢愚一貫故,普授來學。常以叁身無住,萬行皆空,邪正並捐,源流齊泯;用此教旨,作人表式。”又常教大衆平等從事作務,亦以平等心攝受門徒,故天下俊秀齊集門下。傑出者有黃檗希運、沩山靈祐,百丈法正、西院大安、大慈寰中等,其中,黃檗門下出臨濟義玄,開臨濟宗。沩山門下出仰山慧寂,創沩仰宗。

  關于師之語錄,據陳诩塔銘(大四八·一一五七上):“門人神行梵雲結集微言,纂成語本,凡今學者,不踐門阈,奉以爲師法焉。初閩越靈藹律師,一川教宗,叁學歸仰,嘗以佛性有無,響風發問,大師寓書以釋之,今與語本並流于後學。”祖堂集亦載師有語錄行世。可知當時門人編集語錄一事,當屬實情。現存之百丈語錄有百丈懷海禅師語要二卷、百丈懷海禅師語錄一卷、百丈懷海禅師廣錄一卷,收在卍續藏第一一九冊四家語錄之卷二、卷叁及古尊宿語錄卷一。又天聖廣燈錄卷八、卷九,載有師之全部語錄。此等語錄與祖堂集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六百丈章,及宗鏡錄卷九十八之語合觀,當可得見百丈語錄之全貌。禅宗語錄,最古者爲六祖壇經與神會語錄,其次爲馬祖與百丈之語錄。

  關于師之公案,較著名者,除前引“野鴨子”公案外,另有獨坐大雄峰、並卻咽喉、百丈野狐、卷席、再參馬祖等數則。至于百丈之寂年,通常以元和元年爲諸傳一致之說。惟陳诩塔銘記其年壽爲六十六,此與宋高僧傳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六、天聖廣燈錄卷八所記之“春秋九十五”不一致。師示寂後,長慶元年(821)谥號爲“大智禅師”,塔名“大勝寶輪”。北宋大觀元年(1107)追谥“覺照禅師”,元順帝元統叁年(1335)加谥“弘宗妙行禅師”。[碧岩錄第二十六則、第五十叁則、第七十則、第七十一則、無門關第二則]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懷海”的解釋

  (人名)唐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名懷海,參馬祖得法,後居百丈山,作禅門之儀式。稱爲百丈清規,爲一宗之洪範。元和九年寂,壽九十五。見宋高僧傳四十,傳燈錄六。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懷海”的解釋

  唐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名懷海,參馬祖得法,後居百丈山,作禅門的儀式,稱爲百丈清規。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懷海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