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di^pta^ga^ra。比喻迷界衆生所居住之叁界。火喻五濁等,宅喻叁界。語出法華經七喻中之火宅喻。衆生生存于叁界中,受各種迷惑之苦,然猶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燒,而宅中稚兒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樂自得。[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參閱“火宅喻”1495)
(譬喻)叁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法華經譬喻品曰:“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叁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裏面,苦不堪言。 - 陳義孝編
典出《法華經·譬喻品》:有一大富翁,家宅廣大,而唯有一門,忽然火起,諸子在宅中遊戲,全然不覺。富翁心急,對諸子說: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可以遊戲,你們快出來吧!于是,諸子爭先恐後地奔出火宅,上車而去。經上用這個譬喻說明如來“但以智慧方便,于叁界火宅,拔濟衆生。”佛教以火宅比喻衆苦充滿的“叁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即衆生生死輪回之處)。如《心地觀經·序品》謂:“了達叁界如火宅,八苦充滿難可出。”八苦,指衆生八種基本的苦難: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和五陰盛苦。唐·白居易《贈昙禅師》詩:“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即用此佛教典故。火宅亦特指煩惱牽纏的俗世家室。如明·妙葉《念佛直指》:“如俗在家,火宅方煎。”民間亦貶稱私畜妻室的破戒僧人爲火宅僧。詩中亦用火宅比喻荒年亂世。如清·魏源《北嶽五臺看雪行》詩:“各號清涼奠震旦,欲易火宅爲甯坤。”(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