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prasiddha。因明用語。至極成就之意。因明論式中,所立之宗(命題)應真實無誤,且爲立(立論者)敵(問難者)雙方所共許(共同認可)而無異論者。“實有”(本真)與“共許”本爲極成之二條件,然因明之中,立“宗”之目的在于令對方有所了悟,故因明特重立、敵雙方所持之觀點。若立、敵共許其爲有,即使非真正實有,亦可稱之爲極成;若立、敵不共許其爲有,即使真正實有,亦不得稱爲極成。極成雖涵實有與共許二義,實則偏重共許。因此,同一名詞,其極成與否,並無固定,常因立、敵雙方之觀點而異。如“鬼”之一義,若立、敵雙方均爲有鬼論者時,其爲極成;若有鬼論者與無鬼論者相與辯論時,“鬼”之一義則爲不極成。故所謂極成者,全以立、敵雙方之主觀態度爲是否極成之標准。若用立、敵不共許之名詞時,即生不極成之過失。其中,若于有法(宗之前陳,即主詞)用雙方不共許之名詞,則犯“所別不極成過”;若于能別(宗之後陳,即述詞)用雙方不共許之名詞,即犯“能別不極成過”,若有法與能別均用雙方不共許之名詞,則犯“兩俱不成過”。
據因明入正理論卷上載,如佛弟子與聲論師對論時,佛弟子立一“聲爲無常”之宗,其中,聲爲有法,無常爲能別,兩者均爲立、敵雙方共同認可者,如是,聲稱爲“極成有法”,無常稱爲“極成能別”。佛弟子乃將此一雙方共許之“聲”、“無常”合爲一完整命題“聲爲無常”,然因聲論師雖亦認可聲與無常二義,惟不同意“聲爲無常”之宗,雙方遂有展開對論之必要。如此之宗,雙方共同認可其前陳與後陳,並據之立一自宗所許而對方所不許之義,即爲因明論議之基本要素。
除“宗”之外,因體、同法喻等二者亦須極成,異法喻則未必一定須極成;若違于此,則犯不極成之過。[因明入正理論、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二、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
(術語)因明學之語。自他共許而無異論之言義也。因明大疏一曰:“至極成就,故名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