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九識義?九識義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九識義”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九識義”的解釋

  乃將識分作九種之義。  (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末那識(即第七識)、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以上爲八識)、阿摩羅識等,合爲九識。小乘佛教立六識,大乘佛教地論宗、唯識宗立八識。真谛系之攝論宗複舉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成立九識義。據宗鏡錄卷四所釋,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爲緣而生眼識,爲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爲緣而生耳識,爲能聽者。(叁)鼻識,鼻與香爲緣而生鼻識,爲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爲緣而生舌識,爲能嘗者。(五)身識,身與觸爲緣而生身識,爲能覺者。(六)意識,意法爲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爲我,爲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衆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大乘密嚴經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經卷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二)顯識論特立九識之說。謂叁界有二種識,一爲顯識,一爲分別識。顯識爲本識,依其轉作五塵四大等之作用分爲九種,即:(一)身識,轉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之識。(二)  塵識,轉作色等六塵之識。(叁)用識,轉作眼識等六識之識。(四)世識,轉作叁世之識,又生死相續不斷謂之世。(五)器識,轉作器世間及十方叁世之識,又作處識。(六)數識,能算計量度之識。(七)四種言說識,能見聞覺知之識。(八)自他異識,轉作六趣身自他各異之識。(九)善惡生死識,一切生死不離人天四趣善惡之意,能轉作此等事之識。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九識義”的解釋

唯識叁系的地論宗、唯識宗各立八識,爲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真谛一系的攝論宗,則于八識之外複立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成立九識義。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爲緣而生眼識,爲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爲緣而生耳識,爲能聽者。叁、鼻識,鼻與香爲緣而生鼻識,爲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爲緣而生舌識,爲能嘗者。五、身識,身與觸爲緣而生身識,爲能覺者。六、意識,意與法爲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的五塵境界,加以分別。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爲我,爲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衆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這是如來藏一系的理論,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所載。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九識義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