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語)二觀本爲破二執之一具佛法,故無論何宗,不失此意,然于自他宗對抗之上,有以空門空觀爲主而立者,有以有門有觀爲主而立者。即在小乘,一切有部宗爲有門有觀,成實宗爲空門空觀。特在大乘,如法相宗有門與叁論宗空門之爭,尤爲著者。佛滅後一千載,印度之護法清辨二菩薩出,護法依彌勒之瑜伽論,釋成唯識論,而張妙有之義(是法相宗)。清辨依龍樹之中觀論(叁論之一)著掌珍論,而立真空之理(是叁論宗)。佛地論四曰:“菩薩藏,佛滅後千載已前一味。千載已後,興空有二論。”寄歸傳一述印度之大乘曰:“所雲大乘,不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斯並鹹遵聖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僞?意在斷除煩惑,拔濟衆生,豈欲廣致紛纭,重增沈結!”
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中,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學派”,就諸法本質的一面來看,強調緣生之法,本無自性——即性空(亦即空性)。而無著、世親一系的“瑜伽行派”,系就諸法的現象一面來看,認爲“性空相有”(假有)。在印度佛教史上,空、有兩派常處于對立狀態,如清辨與護法對于依他起性的诤論,戒賢與智光對于空有的诤論。事實上,空與有二者,不是相破相斥,而是相輔相成,最後則是殊途同歸。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