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duh!kha-jn~a^na。十智之一。了苦谛道理之智,即緣苦谛而作“苦、空、無常、無我”之四行相,其惑斷除時所得之無漏智。依品類足論卷一(大二六·六九四上):“謂于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又大毗婆沙論卷一○六(大二七·五四八中):“緣苦聖谛,四行相轉,故名苦智。”亦即入于見道之時,以世俗智緣苦谛之境,至第二刹那,與法智共生之智,稱爲苦智。其中,于第一刹那之後無間,緣觀欲界苦谛之境,所生起之無漏法智忍,稱爲苦法智忍;于其無間,所生起之無漏法智,稱爲苦法智。[俱舍論卷二十六、顯揚聖教論卷二]
(術語)知苦谛之理之智。十一智之一。見大般若經叁。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 陳義孝編
顯揚二卷十六頁雲:五、苦智。謂于有漏諸行之中,無常苦空離我思惟,若智若見,明了覺悟慧觀察性。
二解 發智論八卷五頁雲:雲何苦智?答:于諸行,作苦非常空非我行相轉智。
叁解 品類足論一卷六頁雲:苦智雲何?謂于五取蘊,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無漏智。
四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四頁雲:于五取蘊果分,有無漏智,作非常苦空非我行相轉;名苦智。 - 朱芾煌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