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求那跋摩?求那跋摩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翻譯名義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求那跋摩”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求那跋摩”的解釋

  (367~431)梵名Gun!avarman  。意譯作功德铠。爲劉宋譯經僧。北印度罽賓國(迦濕彌羅或犍陀羅地方)人。刹帝利(武士族)出身。二十歲出家,並受具足戒,精通經律論叁藏,故時人稱其爲叁藏法師。叁十歲時,罽賓王薨,衆請師還俗嗣位,師辭而不納,遂隱遁遠走師子國弘揚佛教,後又至阇婆國(爪哇)傳道。  

  劉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師經由海路至廣州,見虎市山之形勢頗似耆阇崛山,故將其改稱爲靈鹫山,並在山中建立禅室以習禅。山中本多虎患,及至師居于此地之後,則無有其害。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禮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于寺中宣講法華經及十地經,法席甚盛。此外,師亦從事譯經工作,譯有菩薩善戒經、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優婆塞五戒相經、沙彌威儀等,共計十部十八卷。除上述外,師複繼伊葉波羅之後,翻譯雜阿毗昙心論,以補足伊葉波羅未譯完之部分。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享年六十五。[梁高僧傳卷叁、曆代叁寶紀卷十、神僧傳卷叁、出叁藏記集卷十四、開元釋教錄卷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求那跋摩”的解釋

  (人名)Gunavarman,比丘名。譯曰功德铠,罽賓國之王種也。年二十,出家受戒,深達叁藏。年叁十,國王薨,無繼紹者,衆請還俗嗣位,跋摩不聽,乃辭師違衆,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後,至師子國,弘揚真乘。宋文帝元嘉八年達建業,譯經律十數部,文帝深加敬賞。見梁僧傳叁,神僧傳叁。

【翻譯名義集】對“什麼是求那跋摩”的解釋

  宋雲功德铠,罽賓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曉四含,深達律品,妙入禅要,誦經百余萬言。罽賓王薨,衆請紹位,恐爲戒障,遂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儀感物,見者發心。宋文元嘉,達于建業,帝曰:弟子常欲齋戒不殺,迫以身徇于物,不獲從志,法師何以教之?對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將何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兆民爲子,出一嘉言,士女鹹悅;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當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德亦衆矣!甯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爲弘濟耶!帝大悅曰:法師所言,真謂開悟人心,明達物理,談盡于人天之際矣。事鈔雲:宋元嘉七年,至楊州,譯善戒等經。爲比丘尼受具初緣。又後有師子國尼八人來至,雲:宋地未經有尼,何得二衆受戒?摩雲: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尋佛製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爲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大僧羯磨時生也,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從微至著。若欲增明,甚相隨喜。且令西尼學語,更往中國請尼,令足十數。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雲衆铠,解律雜心。自涉流沙,至楊州。初求那許尼重受,未備而終。俄而師子國尼,鐵索羅等叁人至京,足前十數,便請衆铠爲師于壇上,爲尼重受。 - 宋·普潤法雲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求那跋摩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