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jara^-maran!a,巴利語同。老與死之並稱。又作老死支。十二因緣之一。指衆生衰變及滅壞之位。依叁世兩重因果之說,生支、老死支爲未來二果,于現在舍命後,正在形成新生命之一刹那間所集結之五蘊,稱爲生支;相對于此,生起識之刹那以後,名色、六觸、受、愛漸增,乃至總異滅位,稱爲老死支。其中,老,是色、心之衰變;死,爲壽命盡而滅壞。
此外,大乘唯識家以二世一重因果配于十二因緣,謂生及老死爲所生支,自愛、取、有等叁支所生的異熟五蘊之衰變及身壞命終,方爲老死支。另據成唯識論卷八載,于生、老、病、死等四者中,立生爲一支,老與死合爲一支;病則不列爲支,以病非遍于一切衆生,且非定有。老雖非定有,然遍于一切,故立爲支。[雜阿含經卷十二、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俱舍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參閱“十二因緣”337)
爲十二緣起的第十二支。色、心諸法相續變異,稱爲老死。有情由生到死,于念念相續存在期間,身體衰朽變化曰老,壽命終盡四大分離曰死。《佛說稻芊經》曰:“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壞故名爲死;追感往事,言聲哀蹙,名爲憂苦;事來逼身,是名苦惱;追思相續,故名爲悲,煩惱纏縛,故名爲惱。”據《成唯識論》卷八載,于生、老、病、死等四者中,立生爲一支,老與死合爲一支;病則不列爲支,以病非遍于一切衆生,且非定有。老雖非定有,然遍于一切,故立爲支。若以現代觀念诠釋老死支,老死是人生的終結,老死憂悲苦惱,爲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命運。但何以會有老死呢?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觀察的起點。觀察的結果,認爲老死是由生而有,因爲有生,所以才有老死。因此老死是以生爲緣。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