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之略稱。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唐代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首楞嚴爲佛所得叁昧(叁摩提)之名,萬行之總稱。
本經闡明“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之理,並解說叁摩提之法與菩薩之階次。其內容初述阿難至外地托缽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誘惑,幾將破戒。佛陀知阿難被淫術所困,遂派遣文殊師利以神咒護持之。待阿難返回住所後,摩登伽女亦尾隨而至。此時佛陀即爲此女開示,而使之出家學道。本經最著名者爲卷五之二十五圓通法門。其中第二十四敘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此段常被淨土宗所引用。
楞嚴經乃是開示修禅、耳根圓通、五蘊魔境等禅法要義之經典,而異于鸠摩羅什所譯之“首楞嚴叁昧經”。其每卷之卷首均載明(大一九·一○六中):“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卷一並雲(大一九·一○六中):“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叁日辛醜,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于廣州製止道場譯出。菩薩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惟法相宗諸師均以本經爲僞經;且近代學者間對此經亦頗有真僞之诤,以此經不載于唐、宋、元、明四大藏之故。而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載,當時即有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另于宋史藝文志,亦有“首楞嚴經十卷”之記載。
本經之注疏極多,較重要者有義疏注經二十卷(子璇)、義疏釋要鈔六卷(懷遠)、義海叁十卷(鹹輝)、玄義二卷(智旭)、摸象記一卷(袾宏)。[大乘叁論大義鈔卷叁、大唐內典錄卷叁、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禅林象器箋經錄門]
(經名)一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密帝譯,十卷。闡明心性本體。文義皆妙。屬大乘秘密部。無法不備。無機不攝。學佛之要門也。等不等觀雜錄一曰:“楞嚴楞伽之楞字,說文作棱,他書從之。惟佛經內專用楞字,疑系譯經時所定,當從之,不必更改也。”參照首楞嚴經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