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d!-dha^tu。指六根本原素。又作六界。即地(梵pr!thivi^ )、水(梵ap )、火(梵tejas )、風(梵va^yu )、空(梵a^ka^s/a )、識(梵vijn~a^na )等之總稱。以其爲構成有情無情世間之要素,且遍滿一切法界,故稱爲大。據俱舍論卷一載,地、水、火、風等四大系能造之四大種,爲所有物質之所依;空大(空界)系指內外之間隙,亦爲能生長之因;識大(識界)系指諸有漏識,爲有情生存之所依。前五大屬色法(物質),後一大則屬心法(精神)之範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以此六大加根大,合爲七大。
密教以此六大爲萬有之本體,而立“六大體大”、“六大緣起”之說。即六大遍滿全宇宙,一塵一毛亦具六大,萬有一切皆由六大所造。自“遍”之觀點而言,稱六大;從一切事物之“所依”而言,稱體大。此六大互具其他,互遍不礙,是爲六大無礙。每一大皆具其他五大而互遍者,是爲異類無礙;甲之六大與乙之六大等,如地與地無礙而互具互遍者,是爲同類無礙。例如,物無非是心,心不外是物,此爲異類無礙之義;成佛之六大亦即地獄之六大,此爲同類無礙之義。上述異類、同類互具互遍之六大爲萬有之本體,乃本來宛如之法爾之六大,此法爾之六大依因緣而現出森羅萬象者,即稱隨緣之六大。依六大論萬有緣起者,即稱六大緣起。但法爾即隨緣,隨緣即法爾,故于現前之事實上說萬象即實在。又六大可由色、形或作用(列表于後)等義來區分,前五大是色法、理,屬胎藏界;識大是心法、智,屬金剛界,但此兩部(金剛界與胎藏界)二而不二。此外,六大亦可造作四種法身、叁種世間等,故有六大法身之說,此乃顯示一切凡聖皆由六大所成,皆具性德,故可“即身成佛”。
[金剛頂經卷一、大日經卷五秘密漫荼羅品、法蘊足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五輪九字明秘密釋]
(名數)又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也。此六法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爲大。蓋非情爲五大所成,而有情爲六大所成也。此六大之義,雖涉于顯密而說之。然顯教之義,以欲知六大假和合而成一身,能成之六大,所成之一身,皆是生滅無常之假法而說之也。仁王經觀空品曰:“色受想行識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同受持品曰:“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大般若經二百七十叁曰:“一切智智清淨,故地界清淨。一切智智清淨,故水火風空識界清淨。”璎珞本業經上曰:“六大識空四大,一切法無自相無他相,如虛空故。”天臺仁王經疏中曰:“阿含雲:六王诤大,地謂我能載,水雲能漂潤,火雲能燒照,風雲能生動,空雲能容受。識雲若無我者,色則敗壞,五雖大而識爲王。故雲:四大圍空,識居其中也。”
(名數)有叁種:一、小乘之說。地水火風空識也,此因示人空,而分析一有情爲六大者。中阿含四十七多界經,所說六界是也。俱舍論一曰:“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二、大乘因示法空故說六大。是名遍到空。仁王經上曰:“色受想行識空,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緣空。”同天臺疏中曰:“六大名遍到空,阿含雲:六王诤大,地雲我能載,水雲能漂潤,火雲能燒照,風雲能生動,空雲能容受,識雲若無我者色則敗壞。五雖大而識爲主,故雲四大圍空識居中也。”菩薩處胎經地神品亦有此說。叁、密教因示諸法本不生之實體,故說六大。亦地水火風空識也。此六法本來自爾有實體,有實形,周遍法界,圓滿十方而不生不滅者也。參照六大條。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于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爲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 陳義孝編
地水火風空識也。四大前說。此空大虛通分也識大了別心也 - 唐·李師政 撰
六大又曰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也。此六法體性廣大,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爲大。蓋非情爲五大所成,而有情爲六大所成也。此六大之義,雖涉于顯密而說之,然顯教之義,以欲知六大假和合而成一身,能成之六大,所成之一身,皆是生滅無常之假法而說之也。密教說六大之體性,本有常住,即胎金兩部理智之二法身也。蓋密教不如顯教,別立無相之真如。故法界之諸法,不過五蘊,即色心之二法。今開色之一而爲五大,合受等四蘊而爲一識大,此中五大爲本有常住,凡聖一如,故爲本有胎藏界之理法身。識有情智迷悟之別,故爲始成金剛界之智法身但色心本自不二,色即心故,五大即五智;心即色故,五智即五大。理法身固非頑迷無智,智法身固爲常性不變,其種子色形等如下:
(種子) (色) (形) (性) (用)
地大 □ 黃 □ 方 堅 持
水大 □ 白 ○ 圓 濕 攝
火大 □ 赤 △ 叁角 煗 熟
風大 □ 黑 橥 半月 動 長
空大 □ 青 樃 團形 無礙 不障
識大 □ 白 ○ 圓 了別 決斷
若六大合于心法形色,則:
地水火風空 色形
識 心法
“識大形色”六大中識大之形色,密教謂心法有實之形色,其色白,其形圓,其證則引金剛頂經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之說。謂凡夫所見,雖無隔曆質礙,然佛眼所見,則有周遍法界無礙自在之色。若不然,則不惟與顯教法身無相之說同,月輪之說亦無用矣。然日本臺密,以此月輪爲僞相之譬喻,而心法不許有實之色形,與顯教同也智證之金剛界瑜伽記曰:“本國僧中,或執心有其形,即月輪是也。若不言有月輪,同顯教法身言斷心滅之說,所以可雲心法定有形。若不然,密教月輪之說無用雲。今言此執與當文禅要違,故可以月輪爲僞相喻。”案本國之僧者,日本之空海也。智證大師在唐時,請決于法全和尚,和尚舉兩處之違文,而非此說。當文者,金剛界儀軌所謂無體亦無事,即亦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是也。禅要者,彼釋所謂僞想一明月,猶如淨月是也。然天臺二百題十一,有心法形色之疑,而成立有形色。
“六大能生” 大日經五秘密曼荼羅品,如來說發生偈,是由六大生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叁種世間,且示諸法常住也。偈曰:“能生隨類形,諸法之法相,諸佛與聲聞,救世因緣覺,勤勇菩薩衆,及人尊亦然,衆生器世界,次第而生生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此中前之能生二字,是六大隨類形。已下諸句,所造之法也。于其所造句中,配四種法身,與四種曼荼羅,及叁種世間之叁種法也。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