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ra^ks!asa。惡鬼之名。又作羅刹娑(羅刹婆爲誤寫)、羅叉娑、羅乞察娑、阿落刹娑。意譯爲可畏、速疾鬼、護者。女則稱羅刹女、羅叉私(梵ra^ks!asi^ ,又作羅刹斯)。乃印度神話中之惡魔,最早見于梨俱吠陀。相傳原爲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遂成爲惡人之代名詞,演變爲惡鬼之總名。男羅刹爲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刹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相傳在楞伽島(即錫蘭)中,即有羅刹女國,此于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音義卷七等均有記載。又羅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爲暴惡可畏之鬼。
此外,羅刹亦爲地獄之獄卒,職司呵責罪人。又稱阿傍、阿傍羅刹、阿防、旁。其形狀有多種,或牛頭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氣甚大,或爲鹿頭、羊頭、兔頭等。
以上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刹,于諸經中,偶亦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稱爲羅刹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胄,手上持刀,跨騎白獅。又如十羅刹女即法華經陀羅尼品所說之守護神。
在密教,于阿阇梨所傳曼荼羅中,有羅刹衆及女羅刹;于胎藏現圖曼荼羅之外院西南隅有羅刹天,左右共有四童子,右側二位爲羅刹童男、羅刹童女。[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大智度論卷十六、慧琳音義卷二十五、慧苑音義卷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
(異類)R&amacron;k&sdotblw;asa,又具曰羅刹娑,羅叉婆。女曰羅叉私(R&amacron;k&sdotblw;asi)。惡鬼之總名也。譯爲暴惡可畏等。按羅刹本爲印度古民族之名稱。至雅利安人。遂成爲畏惡之名詞。又謂羅刹男。黑身朱發錄眼。羅刹女。爲絕美之婦人。玄應音義二十四曰:“刹娑,或言阿落刹娑,是惡鬼之通名也。又雲羅叉娑,此雲護者,若女則名啰叉私。舊雲啰刹,訛略也。”慧琳音義二十二曰:“啰刹娑,梵語食人惡鬼都名也。”法華玄贊二曰:“夜叉,此雲勇健。(中略)羅刹雲暴惡,亦雲可畏。彼皆訛音,梵語正雲藥叉羅刹娑。”梵語雜名曰:“羅刹,梵名羅(引)察娑。”慧琳音義二十五曰:“羅刹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玄應音義十八曰:“羅刹或雲啰叉娑,此雲護王,若女則名啰叉斯。”
Raksa == 羅刹
living in the Ghost Path. Like Yaksa, they are evil and violent, but inferior to Yaksa.
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刹娑,女的叫羅刹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 陳義孝編
羅刹是楚語raksasa的音譯,意爲凶惡可畏,泛指惡鬼,最早見于古印度的宗教頌詩《梨俱吠陀》,傳爲當時土著之稱。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便成爲惡鬼之稱了。相傳羅刹有男女之分。羅刹男形容猙獰,紅發、綠眼、黑身。羅刹女妖豔而食人。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五說:“羅刹,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據說羅刹居住在大海中。《法華經·普門品》說:“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清·蒲松齡據以寫成小說《羅刹海市》,編入《聊齋志異》中。後亦用羅刹指惡人。如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寺內止有二叁十衆僧人,都是茹葷飲酒的羅刹。”(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此雲速疾鬼,又雲可畏,亦雲暴惡,或羅叉娑。此雲護士,若女,則名啰叉斯。 - 宋·普潤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