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我國淨土教叁流之一。即東晉慧遠于廬山結白蓮社所弘傳之淨土教派。又作慧遠流、白蓮社念佛門。慧遠于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入廬山,先後開創龍泉寺、東林寺、般若臺精舍等,建立念佛道場,並于道場前掘蓮池,內植白蓮花,與志同道合者一百二十叁人約盟結社,此即廬山白蓮社。其成員多爲一時釋門之龍象與文壇之賢俊,如慧持、道生、昙順、佛馱跋陀羅、劉遺民、雷次宗等。其中,劉遺民作“西方發願文”,王喬之作“念佛叁昧詩”,慧遠作“念佛叁昧詩序”等,皆可窺知結社之旨趣。要之,白蓮社乃基于念佛以期往生淨土之信念,而行坐禅觀念之“觀佛叁昧”法。慧遠之念佛叁昧詩序(大四七·一六六上):“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
廬山流念佛門對後世淨土教之影響極大,如唐代法照于大曆四年(769)在衡州湖東寺建立“念佛道場”,宋代省常于淳化年間(990~994)在錢塘昭慶院結“淨行社”,宗赜于元祐年間(1086~1093)在真州長蘆寺建立“蓮華勝會”,南宋道琛于紹興年間(1131~1162)成立“淨土系念道場會”,凡此,皆系欽慕廬山遺風,而建立道俗共修之淨土道場。日本之淨土門亦深受影響,早于元代延祐叁年(1316)日僧澄圓來華,至廬山禮谒普度,數年後歸國亦仿效其風,結社念佛,此後廬山流之念佛門亦流傳于日本佛教界。
廬山流之教化對象,多爲高士或隱者,教學態度常以知識義解爲目標,將彌陀淨土視爲應土,而認爲凡夫僅能往生“事淨土”,無法至“相淨土”或“真淨土”。其末流遂淪爲學理上艱澀玄奧之闡論,缺乏平民性與超越性之宗教特色。[廬山蓮宗寶鑒卷一、卷四、樂邦文類卷二]
(流派)又曰慧遠流。東晉時,慧遠居盧山,結白蓮社,與百二十叁人共修念佛。事理雙修之念佛也。吾國淨土教叁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