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臺大師智顗(538~597)講述于隋代開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頂(561~627)筆錄。又稱天臺摩诃止觀。略稱止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合稱法華叁大部。本書爲智顗晚年所講述,亦爲其著作中體系最圓熟之論書。書中詳說圓頓止觀之法,闡述智顗獨特之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智顗爲敘說以禅觀思惟體得超常識之宗教境界之蘊奧─圓頓止觀,故將其具體實踐法分成總論略說(五略)與別論廣說(十廣),詳加解說。五略,指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五段;十廣,指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等十章;二者並稱五略十廣。
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載,本書原有叁種類本,一爲二十卷,一爲十卷,第叁種即今本,叁者皆稱圓頓止觀,時人傳說第二者爲廣本,第叁者爲略本,實則第叁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題爲摩诃止觀。宋代天聖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請,將本書入藏;淳熙叁年(1176),大藏開版時校刊。
本書之注釋書頗多,有湛然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止觀義例二卷、止觀大意一卷,及梁肅之刪定止觀叁卷等。[大唐內典錄卷十、佛祖統紀卷二十五、唐大和尚東征傳、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
(書名)天臺叁大部之一。天臺大師說之,弟子章安記之,有十卷,開爲二十卷,述觀心之事。荊溪大師注釋之曰止觀輔行傳弘決,有十卷,開爲四十卷。此外各家疏注如下:大乘止觀法門四卷,陳慧思說。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一卷,隋智顗說,陳針傳。附始終心要一卷,唐湛然述。止觀義例二卷,唐湛然述。科止觀大意一卷,唐湛然述。摩诃止觀科文五卷,唐湛然述。摩诃止觀輔行搜要記十卷,唐湛然述。天臺止觀統例一卷,唐梁肅述。刪定止觀叁卷,唐梁肅述。附智者大師傳論。摩诃止觀科節一卷,唐失名。邃和尚止觀記中異義一卷,唐道邃說,幹淑集。摩诃止觀輔行補注四卷,宋從義述。摩诃止觀義例纂要六卷,宋從義撰。摩诃止觀義例科一卷,宋從義排。摩诃止觀義例隨釋六卷,宋處元述。摩诃止觀輔行助覽四卷,宋有嚴注。摩诃止觀輔行讀教記六卷,宋法照撰。摩诃止觀義顯一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觀釋要二卷,宋遵式述。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五卷,宋了然述。止觀坐禅法要記一卷,宋陳瓘撰。摩诃止觀貫義科二卷,受登說,靈耀補定。
muokezhiguan
佛教著作。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臺稱天臺叁大部。天臺宗的基本理論著作之一。原名《圓頓止觀》。10卷(一作20卷)。由智顗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在荊州玉泉寺講出,弟子灌頂筆錄成書。據天臺宗九祖湛然稱,此書前後有叁本:初本20卷,第二本10卷,第叁本即現行本10卷。
此書是天臺宗詳述圓頓止觀法門(修行方法)的主要著述。全書分爲序分和正說分兩部分:序分略說本書緣起,先述本書說主、說時、說處及其概況;次說圓頓止觀法門的師資相承,分爲金口、今師兩種。金口相承指遠從釋迦牟尼傳到第24世師子遇害而法統絕;今師相承指北齊慧文,由印度龍樹一脈相承,傳一心叁觀禅法于南嶽慧思,智顗師事慧思,受漸次、不定、圓頓叁種止觀,發揮自己的觀行體系,于叁谛圓融之境,立一念叁千之觀,闡明圓頓止觀法門的深旨。
正說分有十章,即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簡稱十廣。第一大意章爲一書總綱,並將其下九章概括爲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五段,略舉全書的大體,簡稱五略。兩者合稱五略十廣。第七正觀章,正說天臺一家修習止觀的方法,爲全書的中心。先敘觀法的對象,即十境(陰入界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諸見境、慢境、二乘境、菩薩境)。次說正修的觀法,即十乘觀法(觀不思議境、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能安忍、離法愛)。其中以觀不思議境爲根本。本書智顗只說到第七正觀章中的第七觀諸見境段便告中止,以下觀慢境等叁段及果報等叁章都缺,只能就大意章和正觀章首所述知其大略。
本書早有單行本流通。北宋天聖二年(1024)入藏。唐天寶年間,由鑒真傳入日本,後日僧最澄等繼續弘傳,于弘安年間開始刻印。今收入《大正藏》。注釋主要有唐湛然《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40卷、《摩诃止觀輔行搜要記》10卷及《摩诃止觀科文》5卷;宋從義《摩诃止觀輔行補注》4卷,法照的《摩诃止觀輔行讀教記》6卷。節本有唐梁肅的《刪定止觀》3卷。提要有湛然的《止觀義例》2卷、《止觀大意》1卷。此外有關撰述尚有唐梁肅《天臺止觀統例》1卷,佚名的《摩诃止觀科節》1卷,道邃說、乾淑集《摩诃止觀記中異義》1卷;宋從義《摩诃止觀義例纂要》6卷,遵式《摩诃止觀義顯》1卷,處元《摩诃止觀義例隨釋》6卷;清受登說、靈耀補定的《摩诃止觀貫義科》2卷等。(高振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