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ru^pa-dha^tu,巴利語同。色,變礙、示現之義。色界,意爲色所屬之界。叁界之一。又作色天、色行天。乃有淨妙之色質的器世界及其衆生之總稱,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處。此界之衆生雖離淫欲,不著穢惡之色法,然尚爲清淨微細之色法所系縛,故爲別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無色界,而稱色界。此界之天衆無男女之別,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爲食物及語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淺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靜慮處)。初禅諸天總稱爲離生喜樂地,二禅諸天總稱爲定生喜樂地,叁禅諸天總稱爲離喜妙樂地,四禅諸天總稱爲舍念清淨地。
據俱舍論卷八載,初禅、二禅、叁禅等叁地各有叁天,第四禅有八天,共十七天,即:(一)初禅叁天:(1)梵衆天(梵Brahma -pa^ris!adya ),(2)梵輔天(梵Brahma -purohita ),(3)大梵天(梵Maha^ -brahman )。(二)二禅叁天:(1)少光天(梵Pari^tta^bha ),(2)無量光天(梵Aprama^n!a^bha^ ),(3)極光淨天(梵A^bha^svara )。(叁)叁禅叁天:(1)少淨天(梵Pari^tta -s/ubha ),(2)無量淨天(梵Aprama^n!a -s/ubha ),(3)遍淨天(梵S/ubha -kr!tsna )。(四)四禅八天:(1)無雲天(梵Anabhraka ),(2) 福生天(梵Pun!ya -prasava ),(3)廣果天(梵Br!hat -phala ),(4)無煩天(梵Avr!ha ),(5)無熱天(梵Atapa ),(6)善現天(梵Sudr!s/a ),(7)善見天(梵Sudars/ana ),(8)色究竟天(梵Akanis!t!ha )。
順正理論卷二十一釋其名義謂(大二九·四五六中):“廣善所生,故名爲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殁故、威德等勝故,名爲大。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衆。于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意地受樂,說名爲淨,于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此淨周普,故名遍淨。意顯更無樂能過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爲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于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爲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離遠,得無熱名;或複熱者,熾盛爲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雜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澈,故名善見。更無有處于有色中能過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衆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此十七處,諸器世間,並諸有情,總名色界。”
然色界諸天之廢立,諸經論頗有異說。長阿含經卷二十舉出二十二天,即:梵身天、梵輔天、梵衆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嚴飾天、小嚴飾天、無量嚴飾天、嚴飾果實天、無想天、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阿迦尼吒天。起世經卷八、大般若經卷四○叁等持相同說法。舊華嚴經卷十叁、新華嚴經卷二十一、大般若經卷四○二、佛本行集經卷九等則刪除無想天,而僅列舉二十一天。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六、立世阿毗昙論卷六、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等刪除梵身、光天、淨天、嚴飾等四天,而立十八天之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叁、順正理論卷二十一、彰所知論卷上等更除去無想天而立十七天之說;阿毗昙心論經卷五刪除大梵天,另加無想天,亦立十七天之說;中阿含卷九地動經複刪除無想天,而僅舉出十六天之名。
關于色界四禅天衆生之依處(所居之處)、身量、壽量,于長阿含經卷二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立世阿毗昙論卷叁、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四、卷一叁六、俱舍論卷十一、順正理論卷叁十一等,皆詳加敘述,然所說略異。[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菩薩地持經卷二、大智度論卷十六、成實論卷十二、俱舍論卷五、卷二十八、仁王般若經疏卷一、法華經玄贊卷二、大乘義章卷八末](參閱“叁界”584、“天”1330、“四禅”1843)
(二)即十八界之色界。(參閱“色境”2549)
(界名)叁界之一,謂身體與宮殿國土物質的物,總爲殊妙精好,故雲色界。色界四禅有十八天。參照四禅天及叁界條。[囗@又]十八界之一,青黃赤白等眼根所對之色境。自持體與他法差別,故名色界。
Realm of Form == 色界
see Three Realms.
叁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衆生,但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層天。 - 陳義孝編
瑜伽五十六卷八頁雲:問:何等是色界?答:若色根增上所生,若彼于此爲增上;是名色界。如色界,乃至觸界,當知亦爾。
二解 瑜伽一百卷十四頁雲:言色界者:謂四靜慮,幷靜慮中間。有十七地。
叁解 顯揚一卷十六頁雲:二、色界。謂已離欲地雜衆煩惱諸蘊差別。
四解 俱舍論八卷一頁雲:此欲界上,處有十七。謂叁靜慮,處各有叁。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器及有情,總名色界。第一靜慮處有叁者:一、梵衆天,二、梵輔天,叁、大梵天。第二靜慮處有叁者: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叁、極光淨天。第叁靜慮處有叁者: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叁、遍淨天。第四靜慮處有八者:一、無雲天,二、福生天,叁、廣果天,四、無煩天,五、無熱天,六、善現天,七、善見天,八、色究竟天。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皆言:色界處但有十六。彼謂卽于梵輔天處,有高臺閣,名大梵天。一生所居。非有別地。如尊處座,四衆圍繞。
五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一卷十頁雲:問:色界雲何?答:諸色爲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是名色界。已所見者:謂過去色。正所見者:謂現在色。當所見者:謂未來色。及彼同分者:謂有四種彼同分色。一者、過去彼同分色。謂色界,不爲眼所見已滅。二者、現在彼同分色。謂色界,不爲眼所見正滅。叁者、未來彼同分色。謂色界,不爲眼所見當滅。四者、未來畢竟不生色界。或有色界,于一有情,是同分;于二叁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亦是同分。謂此色界,是一有情眼所見;亦是二叁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眼所見故。如百千人同觀初月。然此色界,于諸緣彼生眼識者,名同分。于不緣彼生眼識者,名彼同分。又如衆中,有一伎女,形容端正,衆具莊嚴;諸有緣之起眼識者,彼色界,名同分。諸有不緣起眼識者,卽彼色界,名彼同分。又如法師,升座說法,言辭清辯,形貌端嚴;諸有緣之起眼識者,彼色界,名同分。諸有不緣起眼識者,卽彼色界,名彼同分。或有色界,于一有情,名彼同分;于二叁四乃至百千諸有情等,亦名彼同分。謂彼色界,在隱映處。無量有情,不能見故。或有色界,一切有情眼所不見。卽彼色界,于一切時,名彼同分。如妙高山中心之色,及大地中大海下色,一切有情,無有見者。問:彼色豈非天眼境界?答:彼色雖是天眼境界;而無用故,此不觀之。複次非一切時天眼現起;故有彼色,天眼不見。問:彼色豈非佛眼境界?答:彼色雖是佛眼境界;而無用故,佛不觀之。複次非一切時有佛出世;如今無佛,既無佛眼;故有彼色,非佛眼見。問:何故見色眼,于自有情,名同分;于余有情,亦名同分。而所見色,于見者,名同分;于不見者,名彼同分耶?答:容一色界,多有情見。無一眼界,二有情用故。謂有色界,一有情見;容二叁四,乃至百千有情亦見。是共見故;諸有見者,此色界于彼,名同分。諸不見者,此色界于彼,名彼同分。無一眼界二有情用;況多有情。是不共故;諸用此眼,能見色者,此眼與彼,名同分。諸余有情,眼若見色,若不見色,此眼與彼,亦名有作用。眼既是不共;于一切時,相恒定故。如色界,聲香味觸界,亦爾。同分彼同分品類差別,皆相似故。
六解 此是十八界中之色界。法蘊足論九卷十七頁雲:雲何色界?謂如色處。
七解 法蘊足論九卷二十叁頁雲:雲何色界?謂有諸法,色貪隨增;是名色界。複次色界系十四界,十處,五蘊,是名色界。複次下從梵衆天,上至色究竟天,于中所有色受想行識,是名色界。又雲:雲何色界?謂欲色界,總名色界。又雲:諸有色法,總名色界。
八解 此十八界中之色界。品類足論二卷十叁頁雲:色界雲何?謂色,爲眼已正當見,及彼同分。
九解 品類足論六卷十六頁雲:色界雲何?謂色貪隨增法。
十解 品類足論六卷十六頁雲:色界雲何?謂欲界色界,總名色界。
十一解 品類足論六卷十六頁雲:一切色法,總名色界。 - 朱芾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謂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九天。
一、初禅叁天 自此已上,身衣隨意,無複男女,但以禅定法喜爲食,內有覺觀心故,外感火災所壞。
一、梵衆天 超六欲天,遠離飲食、淫欲、睡眠叁種過患,故名爲梵。梵者清淨離染之謂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淨故。別而言之,初禅創離欲染,獨得梵名。衆猶民也,謂此天是初禅天主民衆也。蓋以欲界習定,創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終後,生爲梵民,身半由旬,壽二十小劫。
二、梵輔天 輔、佐也,謂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輔佐臣僚也。蓋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數數修習,禅力漸深。故命終已,得爲梵臣,身一由旬,壽四十小劫。
叁、大梵天 謂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屍棄。劫初先生,劫盡後滅,主領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蓋以在欲界中,數習初禅,次複诃厭覺觀,舍棄初禅,入中間禅。已離覺染,未離觀染,名爲無覺唯觀叁昧,于中爲求作梵王故。兼修四無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壽六十小劫,但其恒懷大慢,自謂我是一切衆生之父,由其爲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請轉法輪(覺觀亦雲尋伺)。
二、二禅叁天 內有喜故,外感水災所壞。
一、少光天 謂此天光明少故,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無覺唯觀叁昧。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創得無覺無觀叁昧,入第二禅(從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無覺無觀叁昧)。禅力未深,命終得生少光天中。火災不到,壽二大劫,身二由旬。
二、無量光天 謂此天光明增勝,無限量故。人中天上,數習第二禅力,命終得生此天。壽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說。
叁、光音天 謂此天以光明爲語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八大劫,身八由旬。
叁、叁禅叁天 內有樂故,外感風災所壞。
一、少淨天 謂此天意識樂受清淨故,不論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叁禅者,命終即生此天。水災不到,身長十六由旬,壽十六大劫。
二、無量淨天 謂此天淨勝于前,不可量故。數修第叁禅力,命終得生此天。身叁十二由旬,壽叁十二大劫。
叁、遍淨天 謂此天樂受最勝,淨周遍故。深入第叁禅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壽六十四大劫。
四、四禅九天 叁災俱不能到。
一、無雲天 自此天以上,雲居輕薄,故名無雲。不論人中天上,初二叁禅,但于叁禅,不昧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四禅者。命終得生此天,果報微妙,宮殿隨身,並如雲之地,亦所不須,叁災俱不能到。身一百二十五由旬,壽一百二十五大劫。
二、福生天 謂此天修勝福力,而生其中,從因得名。數修第四禅力,命終得生此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壽二百五十大劫。
叁、廣果天 謂此天果報廣大,無能勝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壽五百大劫。
此上叁天,凡夫所居。
四、無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說,厭患粗想,數修習力,伏除欲界初二叁禅貪染,依第四禅,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心滅爲首,名無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終即生無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壽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猶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識不行。共經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時習定之相,不動不搖,無所分別。至後半劫,由種子力,想心複生,便從此沒,決墮欲界。
此天外道所居。
五、無煩天 謂此天離欲界苦,及色界樂,苦樂兩滅,無煩惱故。身千由旬,壽千大劫。但自此而上,更有增進,永不退轉,乃叁果聖人,雜修有漏無漏禅下品所感而生。謂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名爲根本成滿,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于故業。故命終後,得生此天,自此以去五天,稱爲五不還天。
六、無熱天 謂此天研究心境,無依無處,清涼自在,無熱惱故。乃雜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叁心爲加行,更引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叁心爲根本,資其故業,即生此天。身二千由旬,壽二千大劫,余如上說。
七、善見天 謂此天妙見十方世界圓澄,無塵垢故。乃雜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爲加行,更引叁心爲根,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八、善現天 謂此天空無障礙,精見現前故。乃雜修上勝品所感,用前九心,皆爲加行,更引叁心爲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身八千由旬,壽八千大劫。
九、色究竟天 謂此天于諸塵幾微之處,研窮究竟故。乃雜修禅上極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爲加行,更引叁心爲根本,資其故業,均生此天。身一萬六千由旬,壽一萬六千大劫。
此上五天,名五不還天,爲叁果聖人所居。
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羅,此翻大自在天。 - 明·楊卓
色界爲叁界之一,有淨妙之色質的器世界及其衆生的總稱,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的住處。此界的衆生雖離淫欲,不著穢惡的色法,然尚爲清淨微細的色法所系縛,故爲別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無色界,而稱色界。此界之天衆無男女之別,其衣服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爲食物及語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淺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初禅諸天總稱爲離生喜樂地,二禅諸天總稱爲定生喜樂地,叁禅諸天總稱爲離喜妙樂地,四禅諸天總稱爲舍念清淨地。關于色界四禅天衆生所居之處、身量、壽量,見《長阿含經》卷二十所載。 - 于淩波居士著
另作「色有」,即「無男女欲或感官之欲,但還有物質之欲特性的衆生界」,在欲界之上,參看「叁有」、「叁界」(圖說)。。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