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名Se-ra 。爲黃教四本山之一。位于西藏拉薩(藏Lha-sa ) 北方四公裏之山麓峽谷中。明代永樂十七年(1419)黃教開祖宗喀巴命其弟子江卿曲吉(藏Byams-chen chos-rje )興建。此外宗喀巴之弟子江樣曲吉(藏Byams- dbyan%schos-rje )創建別蚌寺(藏H!bras-spun%s, 1416),與宗喀巴于一四○九年創建之噶勒丹寺(藏Dgah!-ldan )合稱叁大寺,爲黃教之根本寺院;另加上班禅喇嘛所居之劄什倫布寺(藏Bkra-s/is lhun-po ),即爲黃教四本山。
本寺外觀頗類于古羅馬時代之圓形劇場,諸僧院並立,層樓碉房,參差高聳,層層相疊,叁座大殿堂,堂壁以黃金覆之,映照光輝,極爲壯麗,故又以黃金寺稱名于世。全寺共有結巴、滿巴、阿巴叁大學堂,曾有學僧八千余人。其中二學堂爲修學顯教之處,另一爲修學密教行法之所。大講堂內置有十一面觀音之巨像。江卿曲吉曾代理其師赴北京,爲明成祖說法,並獲成祖之皈依,故有西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之開版,即所謂之永樂版。江卿曲吉歸返藏土時亦攜回一部,日後成爲本寺之寺寶。寺中另藏有金剛杵一支,長約零點六公尺,一端如叁棱■,一端呈人頭形;據雲系于本寺建造之時,自西天竺飛來;藏人對之心懷敬畏,每歲十二月(約二十七日)迎至布達拉宮,首由達賴頂戴,再傳返色拉寺,許百姓前來頂禮。[西藏佛教研究(長尾雅人)、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 Tsunglien-Shen and Shen-chi Liu:Tibet and the Tibetans; A.Ferrari: Mk”yen Brtses/ Guideto the Holy Places of CentralTibet]
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叁大寺。全名色拉大乘洲。位于拉薩北郊3公裏的色拉山麓。明永樂十六年(1418)由宗喀巴弟子、被明永樂帝封的大國師绛欽卻傑興建。宣德九年(1434)該寺落成後,绛欽卻傑應召赴北京,受到明廷降重禮遇,封爲大慈法王。欽賜貴重禮物甚豐,其中有用金泥書寫的《大般若經》,朱砂汁書寫的漢藏對照大藏經,白檀香木雕刻的十六尊者造像以及金汁畫的釋迦牟尼轉法輪卷軸畫等。上述珍品作爲寺寶珍藏,至今尚存。殿堂建築宏偉,屢經擴建,至今完好。寺內有結巴、麥巴、阿巴叁個“劄倉”(經學院)。其全盛時期的編製,僧人定額爲5500人,僅次于哲蚌寺。1947年,結巴劄倉的地方政府原任攝政熱振活佛,由于奉行愛國反帝政策,被噶廈政府逮捕,激起了西藏廣大僧俗人民的憤恨。結巴劄倉的僧人擔心熱振活佛遭到不幸,曾組織武裝營救,同噶廈軍隊在拉薩北郊發生戰鬥後因寡不敵衆,撤退返寺。熱振活佛終于被害。這一事件被稱爲“熱振事變”。(林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