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僧主。系統領教團,並匡正僧尼行爲之僧官。爲僧綱之一,乃僧團中之最高職官。本製始于魏晉南北朝時代,爲中央僧官之職稱。惟自唐宋以降,多爲地方僧官,中央另設僧職機構。依大宋僧史略卷中立僧正條載,正,政之意;僧正即須先自正始得正人。蓋比丘戒律漸弛,習染俗風,乃揀擇僧衆中有德望者爲僧正,以糾舉違戒失職之僧尼。
後秦姚興(393~416 在位)時,以僧■(道■)任僧主,統管秦地僧尼,爲僧正之初例。此後南朝曆代皆設有僧正之職,朝代不同,名稱亦互異。如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中(457~464),以道溫爲都邑僧正;明帝泰始元年(465),以僧瑾爲天下僧正;二年,以比丘尼寶賢爲都邑尼僧正;順帝升明元年(477),以法持爲天下僧正;南齊時,高帝以法穎爲僧正;武帝永明年中(483~493),以定林上寺之法獻及長幹寺之玄暢爲僧主,分治江南江北,又以道達爲南兖州僧正。由此可知,此職原稱僧主,其後則僧主、僧正並用。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敕令法雲爲大僧正;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以寶瓊爲都邑大僧正等。關于僧主之稱號,據大宋僧史略卷中載,僧主,猶如僧官,即指偏地小正小統之名。另據續高僧傳卷五僧若傳載,僧若于梁天監八年(509)任吳郡僧正,此即表示偏地亦使用僧正之名稱。總之,至梁陳時代,專用僧正之號,以對抗北魏之僧統製,至唐以後,一般在各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務。
此外,日本則夙仿梁陳之製,于推古天皇叁十二年(624)始設僧綱,以觀勒任僧正之職爲嚆矢。其後亦因朝代而有所變更。[比丘尼傳卷叁、梁高僧傳卷六、卷七、佛祖統紀卷叁十六、卷五十一](參閱“僧綱”5747)
(職位)僧官之一。後秦姚苌始以僧[(豐*力)/石]爲僧正。僧史略中曰:“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曰也。蓋以比丘無法如馬無辔勒牛無貫繩,漸染俗風,將乖雅則。故設有德望者,以法而繩之,令歸于正,故曰僧正也。此僞秦僧[(豐*力)/石]爲始也。”又見僧錄司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