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m!kara。又作賞迦羅。意譯骨鎖。乃古代印度外道祭祀所供之骨鎖。此外,亦指商羯羅天,即爲骨鎖天,乃大自在天之別名。據傳,大自在天曾至人間化導,歸天之後,信衆顧戀,遂造立其苦行饑羸、骨節相連成鎖(鎖)之像,于祭祀時供奉之。[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參閱“骨鎖天”4353)
(二)梵名S/an%kara 。又稱商羯羅阿阇梨(梵S/an%kara^ca^rya )、商卡拉。印度吠檀多派哲學家,婆羅門教改革家。生于南印度之摩拉巴爾,生卒年約于七○○至七五○年間,或謂七八○至八二○年間。曾遍遊印度,成立教團,進行傳教活動。直接承襲吠陀之冥思方式與奧義書“萬物一體”之理論,又吸收大乘佛教思想及耆那教部分教義,而改革婆羅門教爲印度教,對佛教、耆那教造成極大之沖擊;更爲印度思想界注入了新血,至今仍爲印度思潮之主流。其所建立絕對一元論(或純粹不二論)之體系,認爲現實世界皆爲幻相(梵ma^ya^ )而非真實,唯有個人之精神(我),和宇宙之最高原則(梵),方爲同一不二之真實存在。
商羯羅之主要論點爲:(一)梵論,商羯羅以爲“梵”雖是真實而唯一者,但由于各人智慧不同,所體現之梵亦有上梵、下梵之分。(1)上梵,乃表現于“上智”之梵,爲一絕對而實存之精神,其特性爲:無德、無形、無差別、無屬性。(2)下梵,乃表現于無明“下智”之梵,其特性爲:有德、有意志、人格性,此時有無數的有情存在。(二)世界觀,采取兩種看法,即:(1)從真谛門看,世界乃幻化迷妄之産物,亦即心識動,生萬物;心識不動,一切皆空。(2)從俗谛門看,世界之最初,唯有“梵”存在,其時,梵雖具有無量之種子力,然仍未發展爲“名色”,此一冥然狀態稱爲“非變異”;持續一段時期後,梵以自身之意志,發揮其種子力,將非變異世界變成紛華之現實世界,稱爲“已變異”。再經一段時期,梵又收回此“已變異”狀態而回複“未變異”之世界,如是不斷反覆交替,乃爲商羯羅之“下梵世界觀”。(叁)有情觀,自上智立場觀之,並無有情之存在,僅有一唯一常住之“最上我”(梵Harama^tman );然自下智之立場觀之,由于下梵所具有之“人格性”,遂有下梵之世界出現,並因而産生無數有情,稱爲“個人我”(梵jiva^tman )。此等有情由于無明之故,乃附上五風、十一根、肉體等性質,猶如水中之月,映現出千差萬別之現象。(四)解脫觀:(1)從第一義谛而言,上智者具有常住、光明之真我,故不須經由修行證悟,此乃真實之“觀脫”(即無身解脫,梵videha mukti ),即可達于梵界。(2)從下梵之信仰而言,下智者則須修寂靜、節製、離欲、祭祀、苦行等,並于身滅之後,由天道而入于梵界。著有梵經(梵Brahma -su^tra )注、薄伽梵歌(梵Bhagavad -gi^ta^ )注、我之覺知(梵 A^tma-bodha)、問答鬘(梵Upades/a -sa^hasri^ )、五分法等。
(物名)外道祭祀所用之骨鎖也。又作賞迦羅Śa&ndotabv;kara。譯曰鎖。因明大疏一曰:“商羯羅,此雲骨鎖。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間化導,二十四相,自在歸天。事者傾戀,遂立其像,像其苦行,悴疲饑羸,骨節相連,形相如鎖故,標此像名骨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