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叁性之一。又作善。指一切諸法性質之分類中,其性質爲善者。據成唯識論卷五載,凡能順益此世及他世者,稱爲善,至如人、天之樂果雖能順益此世,但不能順益他世,故不稱爲善。于六轉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凡與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相應者,均屬善性。俱舍論卷十叁亦舉出善性有四類,其中,勝義善指擇滅涅槃,自性善指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癡等叁善根,相應善指與自性善相應而起乃成善性之心王、心所,等起善指由自性善及相應善所引起之善性。[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成唯識論卷叁、順正理論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十叁](參閱“叁性”563、“善”4873)
(二)凡夫二種性質之一。爲“惡性”之對稱。即指性質善良,堪入于世間、出世間之道者。大智度論卷八十八謂,善惡二性之果報大別,惡性墮于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善性則得人、天、阿修羅、涅槃道之果報。善導于觀念法門一書中舉出善性人分爲五種,即舍惡行善、舍邪行正、舍虛行實、舍非行是、舍僞行真,並謂此五種人設若歸依佛法,則能自利利他。
(術語)叁性之一。事物性質之善者。有四類:一勝義善,涅槃之體性畢竟安穩者,勝義爲涅槃之異名。二自性善,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癡之五法,身性是善者。叁相應善,心心所中與彼自性善相應而起,方成善性者。四等起善,自語二業及不相應法由彼自性善相應善引起而爲善性者。俱舍論十叁曰:“由四種因,成善性等:一由勝義,二由自性,叁由相應,四由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