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攝論宗?攝論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攝論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攝論宗”的解釋

  爲我國十叁宗之一。依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又取弘通攝論之義,稱爲通論家;宣揚此宗之諸師,稱爲攝論師、攝大乘師。以陳代真谛(499~569)爲開祖。攝大乘論前後有北魏佛陀扇多、陳代真谛、唐代玄奘等叁譯,又別有隋代達摩笈多、行矩等共譯之攝大乘論釋論中所揭之論文及西藏譯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譯爲正所依。

  梁太清二年(548),真谛因武帝之請入建康,尋以兵亂流徙各處,陳天嘉四年(563  )止住廣州製旨寺,譯攝大乘論叁卷與世親釋論十二卷,同時宣講之,並撰義疏八卷。又別譯決定藏論、叁無性論、轉識論等,製九識義記等,成一家之說。門人慧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曠等均各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嶽、智光、慧休等,隨其師于隋開皇十年(590)奉敕入長安,爾後南方遂無攝論講主。此前,開皇七年,昙遷已入長安,始講此論,淨影寺慧遠、昙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後,文帝建禅定寺,以昙遷爲寺主,昙遷先後撰著攝論疏十卷、九識章等,禅定寺遂成爲此宗重鎮。逮道尼等北上後,攝論研習之風愈盛。蓋陳迄隋、唐,法將輩出,先後有法常、智俨、慧休、靈範、神照、道傑、僧榮、慧琎、靜嵩、智凝、法護、道因、僧辯、智則、道積、道基、善慧等諸師宣揚攝論教義。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識,將此論攝入成唯識論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此獨立學派遂告式微,乃至與法相宗合並而廢絕。日本研究此宗者多系南都法相家。

  攝大乘論立十種勝相,以阿梨耶識爲諸法之依止,又說明一切法之相性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由此而入唯識觀,修六波羅蜜,又于歡喜等十地學戒、定、慧,以證無住處涅槃之果,得無分別智,顯現叁身,攝論宗主要教義即在诠明攝大乘論所說。惟真谛在八識之外,別依楞伽經、決定藏論等,而倡九識義,即于八識之外,立阿摩羅識爲第九識,第八阿梨耶識爲有漏隨眠識,第九阿摩羅識則爲真常淨識。真谛所著今皆不傳,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叁可略窺此說,大抵,真谛名第七識爲阿陀那,唯我執煩惱障,而無法執;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果報及染汙叁種義,染汙之第八識即法執,緣真如起四種謗,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取真如二義中之能緣義,名爲識。

  此宗諸師有關淨土之分類,多取四土說,即:化淨土、事淨土、實報淨土、法性淨土。其中,又多以阿彌陀佛之淨土爲真淨土,依攝大乘論別時意趣之說,否認凡夫之順次往生,有阻淨土教義之弘通。[法華玄義卷五、維摩經玄疏卷二、卷叁、卷五、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叁本、攝大乘論疏卷五、攝大乘論抄、攝大乘論章卷一、攝論章卷一、攝大乘義章卷四、續高僧傳卷一至卷四、卷十至卷十五、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二、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九、宋高僧傳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七、卷八](參閱“九識義”160、“阿摩羅識”367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攝論宗”的解釋

  (流派)無著菩薩釋攝大乘經(未渡)之攝大乘品而作攝大乘論,世親無性二菩薩各造其釋論。本釋合有叁本。梁真谛譯無著之本論及世親之釋論,唐玄奘亦譯無著之本論並世親無性之二釋論,此稱梁論新論。其中弘布梁論者。名攝論宗。沙門慧曠親就谛師聞攝論,同時法常智俨等諸德各研之,其後道嶽慧休等諸師,師資相承,甚昌于陳隋之間。爲支那十叁宗之一。然及玄奘叁藏譯新論而張法相宗,講梁論者即絕迹。梁論新論,不但譯語相違,其于真如亦異隨緣不隨緣之大義,梁論如起信論說真如隨緣之義,則爲法性宗,新論如唯識論等明真如凝然之義,即法相宗也。蓋新舊兩論非同本異譯,而相傳之梵本有異,他經如其例者,非一也。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攝論宗”的解釋

此爲我國陳隋之際,真谛譯出《攝大乘論》後,與其弟子所建立的一個宗派,爲我國大小乘十叁宗之一;此宗依于《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又取弘通攝論之義,稱爲攝論家;宣揚此宗之諸師,稱爲攝論師、攝大乘師。以陳代真谛爲開祖。《攝大乘論》前後有北魏佛陀扇多、陳代真谛、唐代玄奘等叁譯,又別有隋代達摩笈多、行矩等共譯之《攝大乘論釋論》中所揭之論文及西藏譯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譯爲正所依。

梁太清二年,真谛因武帝之請入建康,尋以侯景之亂流徙各處,陳天嘉四年止住廣州製旨寺,譯《攝大乘論》叁卷與世親之釋論十二卷,同時宣講之,並撰義疏八卷。又別譯決定藏論、叁無性論、轉識論等,製九識義記等,成一家之說。門人慧恺、曹毗、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曠等均各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嶽、智光、慧休等,隨其師于隋開皇十年奉敕入長安,爾後南方遂無攝論講主。此前,開皇七年,昙遷已入長安,始講此論,淨影寺慧遠、昙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後,文帝建禅定寺,以昙遷爲寺主,昙遷先後撰著攝論疏十卷、九識章等,禅定寺遂成爲此宗重鎮。逮道尼等北上後,攝論研習之風愈盛。蓋陳迄隋、唐,法將輩出,先後有法常、智俨、慧休、靈範、神照、道傑、僧榮、慧琎、靜嵩、智凝、法護、道因、僧辯、智則、道積、道基、善慧等諸師宣揚攝論教義。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識,將此論攝入《成唯識論》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此獨立學派遂告式微,乃至與法相宗合並而廢絕。

《攝大乘論》立十種勝相,以阿梨耶識爲諸法之依止,又說明一切法之相性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由此而入唯識觀,修六波羅蜜,又于歡喜等十地學戒、定、慧,以證無住處涅槃之果,得無分別智,顯現叁身,攝論宗主要教義即在诠明《攝大乘論》所說。惟真谛在八識之外,別依《楞伽經》、《決定藏論》等,而倡九識義,即于八識之外,立阿摩羅識爲第九識,第八阿梨耶識爲有漏隨眠識,第九阿摩羅識則爲真常淨識。真谛所著今皆不傳,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叁可略窺此說,大抵,真谛名第七識爲阿陀那識,唯我執煩惱障,而無法執;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果報及染汙叁種義,染汙之第八識即法執,緣真如起四種谛,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取真如二義中之能緣義,名爲識。此宗諸師有關淨土的分類,多取四土說,即:化淨土、事淨土、實報淨土、法性淨土。其中,又多以阿彌陀佛之淨土爲真淨土,依《攝大乘論》別時意趣之說,否認凡夫之順次往生,有阻淨土教義之弘通。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攝論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