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即聖賢之種子。佛陀入滅之後,弟子次第嗣繼其法,猶如植物之種子相傳不絕,故以爲喻。此系以聖人之種引伸爲佛教之命脈。[俱舍論卷二十二]
(二)于菩薩修行之四十二階位中,可大別爲六種種性,“聖種性”即六種中之一者,即指十地之菩薩。[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之本](參閱“十地”419、“菩薩階位”5221)
(術語)聖者之種性也。謂入道而修叁學者。叁寶中之僧寶也。行事鈔下二曰:“叁寶聖衆。”[囗@又]生衆聖之行法,名爲聖種。一、二、叁、于衣服,飲食、臥具,隨所得而喜足。四、樂斷惡,樂修善,名爲四聖種。以諸弟子舍俗之生具(衣食住),與俗之事業,爲求解脫,歸于佛而出家,故法王世尊愍彼而效彼之俗,安立助道之二事也。一生具,二事業,即前叁者爲助道之生具,後一者爲助道之事業也。若能依前之生具作後之事業,則解脫不久。此四法能生衆聖,故名爲聖種。見俱舍論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