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乃指天臺宗所立十種不二法門,以顯示觀心之大綱者。湛然據智顗之法華玄義所說之十妙,賦與實踐之解釋,即由迹門十妙立色心不二乃至受潤不二等十門,稱爲十不二門。一般認爲十不二門是互不相容、對立的,但由法華圓教來說,十不二門系顯示相互圓融,一體不可區分。故從凡夫現實之一念而言,一念本自圓滿具足宇宙之一切(即圓滿具足叁千諸法),觀自身爲無實體之空,但爲虛假之現象,即可悟入十妙之理。
十不二門之成立有其先後順序,內容大致如下:
(一)色心不二門,系根據十妙中之境妙而立。智慧觀照之對象,總攝于一念之中。分別而言,則有色法與心法二種。但因宇宙一切均攝入于凡夫一念之中,故稱心外無法。此外,即使是一微塵,亦圓滿具足宇宙之一切,故稱色法與心法不二,無所區別。
(二)內外不二門,系根據智妙及行妙而立。智慧所觀照之對象,雖有內外之分(即屬自己內在之一念心法,與自己以外所有心物之現象),但自叁千、叁谛之理而言,實無內外之區別,故稱不二。亦即內在之心與外在之佛、衆生等叁法互融,本質上無別。
(叁)修性不二門,系根據智妙及行妙所立。一念之性德,本來具足一切,但必須假借智慧之力,再加以後天之實踐修行始可顯現,故性與修之關系,宛如水與波;即依修照性,依性起修,故稱不二。
(四)因果不二門,系根據位妙及叁法妙而立。雖因修德而有因位與果位之別,然此亦僅是本來具足之叁千諸法,其現象各有差別,實則因與果二者之本體無異。
(五)染淨不二門,系根據感應妙及神通妙而立。由因果之別,雖可分爲被煩惱所汙之“染”,及離煩惱之“淨”,然此亦僅是法性與無明互斥或互用之二面。亦即法性變成無明而作用時,即造出迷之九界,無明變爲法性作用時,則隨緣而有自由自在之教化作用,故稱染淨迷悟無別。
(六)依正不二門,系根據感應妙及神通妙而立。對前所述之淨,雖有正報之佛身(毗盧遮那佛)與依報之佛土(常寂光土)之別,但此依正二報,于理已本具于一心,故無依正之別。
(七)自他不二門,系根據感應妙及神通妙而立。“自”指施教化之佛,“他”指被教化之衆生。佛隨衆生根機而施教,衆生亦順適其教化,此乃因衆生于理本來具足叁千,佛始得以叁千之理爲果而完成教化,故自他之感應不二。
(八)叁業不二門,系根據說法妙而立。佛陀必以身、口、意叁業教化衆生,而此叁業不外是本具叁千之表現,此與衆生理具之叁千無異,故佛與衆生之叁業毫無區別。
(九)權實不二門,系根據說法妙而立。佛之叁業作用于教化對象時,隨對象而說方便法與真實教,但其叁業是攝入一念之中,于理爲同一,故叁業所表現之權實之法爲不二。
(十)受潤不二門,系根據眷屬妙、利益妙而立。佛陀對大小權實之機廣施權實之益,但能受之衆生本具非權非實而成權實之機,故能潤之佛亦具足非權非實,以隨應權實之機起教化。此即共一地之所生,一雨之所潤,故稱受潤不二。[十不二門指要鈔、十不二門論講義]
(二)全一卷。唐代荊溪湛然(711~782)撰。爲湛然法華玄義釋簽(略稱釋簽)卷十四中之一節,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叁冊;另有抄錄自釋簽之單行本普遍流通,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又作十不二門義、十不二門論、本迹不二門、本迹十妙不二門、法華本迹不二門、法華本迹十不二門、法華十妙不二門、妙法蓮華經本迹十妙不二門、法華玄記十不二門。
天臺大師智顗撰法華玄義(略稱玄義)來解釋妙法蓮華經經題之“妙”義,共立迹門十妙與本門十妙,以闡釋佛陀成道之修行與成果兩方面。智顗又曾講說一念叁千、叁谛圓融等之觀心法門,由門人灌頂記錄成摩诃止觀(略稱止觀)一書。玄義與止觀二書,可視爲天臺大師之佛教概論,其後並爲天臺宗教相與修觀方面之經典著作。本書即針對玄義一書所說本迹十妙而作之注解,共立色心、內外、修性、因果、染淨、依正、自他、叁業權實、受潤等十項相對關系之法門,于每項下又援引止觀之論點以闡明叁千、叁谛之要旨,確立十項法門本迹不二、教觀一如、解行雙修等之真義。故本書可謂總括玄義與止觀兩大天臺要典教觀相資之宗趣,而成爲天臺群籍之樞要;于有宋一代,天臺宗隆盛,本書更爲各方推重,如義寂、源清、宗昱、知禮等天臺名德皆多次講布之。
本書之注疏極多,較著名者有道邃之十不二門義一卷、源清之十不二門示珠指二卷、宗昱之十不二門注二卷、知禮之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等。
(術語)荊溪尊者釋法華玄義所明之本迹十妙,立十種不二門,歸結之于一念之心,以示觀法大綱,發其深意。今以其本迹十妙與不二門之相攝列之如圖。一、色心,有形質礙之法,而無知覺之用者,名爲色,無形質而有知覺緣慮之用者,名爲心。二、內外,衆生諸佛及依報名爲外,唯自己之心法名爲內。叁、修證,修治造作之功,名爲修,本有不改之體名爲證。四、因果,能生之行,名爲因,所生之德,名爲果。五、染淨,無明之用,名爲染,法性之用名爲淨。六、依正,此爲依正之二報,衆生所依之國土資具,名爲依報,能依之心身,名爲正報。七、自他,此就叁法而論。佛法衆生法名爲他,心法名爲自。八、叁業,身之發動名爲身業,口之發動名爲口業,意之發動名爲意業,九、權實,九界七方便之法名爲權。佛界圓實之法名爲實。十、受潤,此從喻之名也,受即領納,叁草二木藏通別圓五乘之機,名爲能受,潤即沾潤,如來所說前四時叁教之法如雲之注雨,名爲能潤。此十門皆名爲不二者,蓋法華已前四時叁教所談之色心等,一一隔異,是名爲二。至法華而四時叁教所談偏權之法,皆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平等一如,爲中之一法,無隔曆不融之法,故總名爲不二也。出十不二門。[囗@又](書名)唐荊溪尊者述。本是釋簽中結釋十妙者。然爲妙觀之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之。其注解多至五十余部其著名者,○科十不二門。一卷,唐湛然述,宋知禮科。○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唐湛然述,宋知禮著,○十不二門義。一卷,唐道邃錄出。○法華十妙不二門示珠指。二卷,宋源清述,○注法華本迹十不二門。二卷,宋宗翌述,○十不二門文心解。一卷,宋仁嶽述,○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宋處謙述,○十不二門樞要。二卷,宋了然述,○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四卷,宋可度詳解明正谧分會。
[出法華玄義釋簽] 十門何爲而設也。蓋荊溪大師。因釋法華玄義。其中廣明十妙之旨。法相該博。學者難入。故于亦本二門之間。對前十妙立此十門。複于門門之下。結歸一念。爲令修學之人。于一念心。開妙解。立妙行。故雲不可不了十妙大網。故撮十妙爲觀法大體。然此十門。皆以不二命名者。蓋法華以前四時叁教所談色心等十。一一隔異。名之爲二。至于法華。開顯四時叁教所談偏楷之法。皆即圓實理。既彰色心等法圓融自在。互攝無外。鹹名不二。十門既對十妙而立。妙即不二。不二即 - 明·一如等 撰
色心不二門、內外不二門、修證不二門、因果不二門、染淨不二門、依正不二門、自他不二門、叁業不二門、權實不二門、受潤不二門。 - 陳義孝編
唐荊溪尊者述
一色心。二內外。叁修性。四因果。五染淨。六依正。七自他。八叁業。九權實。十受潤。即釋簽中結釋十妙文也。以是妙觀大體,故後人錄出別行。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