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十度中一一各具叁種殊勝行門。度爲“到彼岸”之意。菩薩修此行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衆生,離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同證無上菩提。十度叁行即:(一)施度叁行:(1)財施,以所有財物施與他人。(2)法施,爲諸衆生演說佛法。(3)無畏施,于衆生無殺害心,令無怖畏。(二)戒度叁行:(1)攝律儀戒,即持佛戒律,具衆威儀。(2)攝善法戒,即所作善法悉皆攝持。(3)饒益有情戒,即與樂拔苦,平等利益。(叁) 忍度叁行:(1)耐怨害忍,忍耐怨憎毒害,無反報心。(2)安受苦忍,忍受衆苦逼迫。(3) 谛察法忍,審法性虛幻,超絕生滅。(四)進度叁行:(1)被甲精進,起大願心,修諸勝行。(2)攝善精進,修方便行,進趣無上菩提。(3)利樂精進,勤化衆生,皆修于道。(五)禅度叁行:(1)安住靜慮,即妄想不起,深入禅定。(2)引發靜慮,即智慧現前,生諸功德。(3)辨事靜慮,即功行圓成,利益衆生。(六)慧度叁行:(1)生空無分別慧,即平等照了俗谛之法。(2)法空無分別慧,即平等照了真谛之法。(3)俱空無分別慧,即超前二空,悉皆平等。(七)方便度叁行:(1)進趣果向方便,即修諸功德,回向佛果。(2)巧會有無方便,即融會二谛。(3)不舍不受方便,即了達能所皆空。(八)願度叁行:(1)求菩提願,自求佛果。(2)利樂他願,救度一切衆生。(3)外化願,外化有情。(九)力度叁行:(1)思擇力,思惟揀擇一切善法而得其力。(2)修習力,修行數習殊勝妙行。(3)變化力,即神通力。(十)智度叁行:(1)無相智,達觀性自空。(2)受用法樂智,證一切種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3)成熟有情智,教化饒益一切衆生,成就道果。[成唯識論卷九]
(名數)十度一一各有叁行:一、施度之叁行,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也,二、戒度之叁行,攝律儀戒(持佛戒律具衆威儀),攝善法戒(所作善法,悉皆攝持),饒益有情戒也。叁、忍度之叁行,耐怨害忍(無返,報心),安受苦忍,谛察法忍(審法性虛幻,超絕生滅)也。四、進度之叁行,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也。五、禅度之叁行,安住靜慮(亂想不起深入禅定),引發靜慮(知慧現前,生諸功德),辨事靜慮(功行圓成利益衆生)也。六、慧度之叁行,生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俗谛之法),法空無分別慧(平等照了真谛之法),俱空無分別慧(超前二空悉皆平等)也。七、方便度之叁行,進趣果向方便(修諸功德回向佛果),巧會有無方便(融會二谛),不舍不受方便(了達能所皆空)也。八、願度之叁行,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也。九、力度之叁行,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神通力)也。十、智度之叁行,無相智(達觀性自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也。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叁種行法,布施度的叁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叁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叁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精進度的叁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禅定度的叁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叁 - 陳義孝編
十度中的每一度都有叁種行法。
布施度的叁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持戒度的叁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忍辱度的叁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精進度的叁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禅定度的叁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
般若度的叁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方便度的叁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爲方便、不舍不受方便。
願度的叁行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
力度的叁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
智度的叁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