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51)河北陉縣人,俗姓王。自幼父母雙亡。民國十年(1921),十八歲,依南嶽是岸長老出家。後投法源寺,依道階法師受具足戒。十一年赴武昌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爲該院第一期學僧。曾先後任教于武昌佛學院、柏林教理院、漢藏教理院,叁度主編“海潮音”。又主持世界佛學苑圖書館,襄佐太虛大師設立世界佛學院研究部,爲其得力助手。
叁十二年,與達居、白慧等人同赴印度留學,入國際大學修學梵文、巴利文及英文。叁年後,轉往錫蘭,從錫蘭長老 Rev. Kirwatatuduwe, Prasekene 研究巴利 文及各種佛教教理,爲出家衆中精通英、日、梵、巴利等數種語文之傑出僧才。後西安籌設巴利叁藏院,中錫二國互換學僧,系由師促導而成者。叁十六年太虛大師示寂,師乃奔返祖國,至雪窦寺禮其舍利。旋繼任雪窦寺住持。叁十八年春,受任湖南首刹大沩山住持。複赴武昌爲太虛大師建舍利塔,擬擴充武昌佛學院,終以戰事而轉往錫蘭,任教于錫蘭大學,主講中國佛學;暇則遊化馬來西亞、泰國一帶;並專事太虛大師全書之編纂刊行。四十年病逝錫蘭,世壽四十八。著有唯識史觀及其哲學,譯有南傳阿毗達磨攝義論等書。
俗姓王,河北井徑縣人,民國前七年(一九○四)生。他家庭貧困,自幼父母雙亡,因逃避旱災到北京,入法源寺義學讀書,十余歲時依姚家井觀音寺是岸和尚出家,旋于北京法源寺受具戒,民國十一年入武昌佛學第一屆受學,親近太虛大師。武院畢業,入北京藏文學院,曾隨大勇組織的西藏學法團赴西藏學法,至西康受阻折返,回武昌佛學院任教。十九年至北京柏林教理院任教,講《俱舍論》。二十年複返武院,任世界佛學苑圖書館主任,並主編“海潮音”月刊。抗戰期間入川,任教于漢藏教理院。
民國叁十年,奉太虛大師命以傳教師名義赴印度,在國際大學受學及任教。叁十六年以太虛大師逝世返國,繼任奉化雪窦寺住持。叁十八年赴香港弘化,叁十九年出席在斯裏蘭卡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大會,民國四十年在斯裏蘭卡病逝。遺留著作甚多,主要者有《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爲近代修學唯識者的重要著作。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