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爲法相宗之教義。法相宗認爲構成吾人認識作用之心識有四個分位,亦即心、心所法之認識作用共有四種分類。即:(一)相分,又作所取分。相,即相狀;所緣之義。爲認識之對象(客體);亦即被主體之心所認識之客體形相。可分爲影像相分、本質相分二種。(二)見分,又作能取分。見,即見照;能緣之義。爲認識之主體(諸識之能緣作用);亦即認識、照知相分之主體作用。(叁)自證分,又作自體分。自,自體之義;證,證知之義。即自體上證知見分之作用;亦即自體能證知自己之認識活動(見分緣相分之作用)。(四)證自證分,即證知自證分之認識作用;亦即自證分之再證知。于八識中皆各具有此四分,爲人類行認識作用時所必備者,例如度量一事物,應有“能量”(見分)作爲尺度,亦應有“所量”(相分)作爲對象,更應該有“量果”(自證分)以得知大小、長短等,而將自證分之“量果”再加以證知,則爲證自證分。
上述四分說爲護法所提倡,稱爲四分家,被視爲法相宗之正義。此外,印度尚有安慧之一分說(僅立自證分),稱爲一分家;難陀之二分說(立見、相二分),稱爲二分家;陳那之叁分說(立見、相、自證叁分),稱爲叁分家,合以上四說,即所謂“安難陳護一二叁四”。
另就四分薰習種子而論,七轉識于薰習第八識之種子時,見分薰能緣種子,稱爲見分薰;相分薰所緣種子,稱爲相分薰,二者總稱用能薰。自體分薰其種子,稱爲自體薰、體能薰;證自證分則無能薰之勢用。
此外,見、相二分稱爲外二分,自證、證自證二分則稱爲內二分;實則內二分系根據外二分之推論,外二分系爲四分說之基礎,其目的在證成“唯識無境”。[成唯識論卷二、卷八、卷九、佛地經論卷叁、攝大乘論釋卷六、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觀心覺夢鈔卷上、大乘法相宗名目卷四下](參閱“賴耶四分”6314)
(二)爲印度古代數論學派所用以作爲惑、智之分類。據金七十論卷中載,即:(一) 疑倒,又細別爲五分。(二)無能,又細別爲二十八分。(叁)歡喜,又細別爲九分。(四)成就,又細別爲八分。四者合之,則共有五十分。其中,第四分之成就屬于“智”相,疑倒、無能、歡喜等叁分屬于“惑”相,此叁分又可分別配以薩埵、刺阇、答摩等叁德,或喜、憂、闇等叁德。又此叁分與“自性谛”(第一谛)之叁德相和合,由之而生出二十叁之諸谛,“神我”(第二十五谛)複緣之運行,乃有叁世界之輪轉,此即數論學派二十五谛之要旨。數論家並據此而謂,神我若遠離諸谛,即遠離上記四分中之前叁分,而獲得第四分,則可獲得解脫。
(術語)華嚴大判一經爲四分:一信分,二解分,叁行分,四證分。見叁藏法數十四。[囗@又]法相宗立八識,八識之心王,心所,體雖各一,而分別所起之用,則有四分:一相分。是爲心內所現之境,心者慮知之法,慮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時,心之自體自轉變,而現所慮所托之境,此名所慮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狀,心起時,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見分,見者見照。能緣爲義,緣其所變相分之見照作用也,識之自體變相分,共起能緣之用,此名見分。叁自證分,見分雖知相分,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如刀不能自斬刀也,故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爲識之自體分,彼見分非他物,即此自體緣外(相分)之用也,今自體自證知此自用之見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誰證知之,于是從自證分更起能緣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爲誰,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爲證之自體,則緣外之見分與緣內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見分與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緣內外之二用,體必能知用也,兼緣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貨物如相分,掌櫃如見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婦。見分緣相分而不可緣自證分,猶如掌櫃能差排貨物,而不能關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緣外之見分與內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櫃與其婦,證自證分之緣自證分,如婦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師多立叁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護法菩薩之正義,乃立四分。起信論所說,業轉現之叁識,如其次第,恰當于自證分,見分,相分之叁分。然而一切諸法無一不影現于相分中,但諸識之相分,影現之相不同耳,開示之則如圖。
唯識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爲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