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後漢迦葉摩騰(梵Ka^s/yapama^tan%ga )、竺法蘭(梵Dharmaraks!a )共譯。爲我國最早翻譯之佛教經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冊。全經共有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每章內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經中簡要說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義,重點在說明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諸義,闡示出家學道之要義,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爲佛教之入門書。
關于本經譯出之緣由,有數種異說,然曆代經錄皆以本經爲迦葉摩騰及竺法蘭譯出于我國;但考證其譯語,有多處不似東漢時所譯,且據出叁藏記集卷二載,道安所撰綜理衆經目錄中無本經,故本經恐系東晉時代于我國纂集而成。異本甚多,所傳版本主要有叁種:(一)宋藏、元藏、高麗藏所收本,最能保持本經之古型。(二)宋朝真宗注本,收于明朝之南藏。(叁)宋朝守遂注本,爲禅宗佛祖叁經之一,流傳較廣,明朝智旭之解、了童之補注、道霈之指南及清朝續法之疏抄等均采用此本。除各種漢譯版本外,另有滿、蒙、藏、英、法、日等譯本。又本經之注疏除上記所舉外,另有四十二章經疏鈔、四十二章經錄等。[梁高僧傳卷一、弘明集卷一、出叁藏記集卷六、法經錄卷六、古今譯經圖紀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一、大宋僧史略卷上、佛祖統紀卷叁十五、曆代叁寶紀卷四、支那佛教初渡の年時と四十二章經(望月信亨)]
(經名)後漢摩騰竺法蘭共譯。就小大乘攝集四十二章者。佛教流入中國之第一部經也。朱熹謂四十二章經其說卻是平實。玆將本經各家之注述列之如下:四十二章經禦注一卷,宋真宗皇帝注。四十二章經注一卷,明守遂注,了童補注。四十二章經解一卷,明智旭著。四十二章經指南一卷,明道霈述。四十二章經疏鈔五卷,續法述。四十二章經箋注,丁福保注。
Sishi”er Zhang Jing
佛教經典。1卷。相傳此經爲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但由于中國文獻中對此經的傳譯、名稱及性質等記載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學者的長期爭論,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見。早在東漢延熹九年(166)襄楷上書醒帝時就曾引用此經雲:“浮屠不叁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謂“不叁宿桑下”,源于此經“樹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經“革囊衆穢”。此後,叁國時《法句經序》、東晉郗景興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經,足見漢晉間此經已爲佛教界所熟知。
中國現存早最的佛教經錄《出叁藏記集》中,《四十二章經》已見著錄:“《四十二章經》一卷,《舊錄》雲:《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師(東晉道安——引者)所撰錄阙此經。”並于其補充說明中提及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梁慧皎《高僧傳》卷一《竺法蘭傳》稱,竺法蘭與摩騰俱至洛陽,“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僧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余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爲始也”。
如前所述,《四十二章經》遂被認爲東漢時業已出現,漢地譯經,以此爲始,並定譯經時間爲明帝永平十年(67)。不過現存經本,文辭雅麗,非漢譯原貌,故常令人置疑。據隋費長房《曆代叁寶記》所載,此經原有二譯,其一爲東漢時譯(已佚)。其一爲吳支謙譯,是“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義允正,辭句可觀”,故得流傳。唐以後又屢有改易。
此經現存各種版本十余種,大別可分叁類:①高麗本,宋、元、宮諸本略同;②宋真宗注本,明南藏始收入。唯僅錄經文及序。明正德間僧德經刻本,從南藏,但僅載其師道孚之序及僧道深之跋,而刪注本之序。清乾隆間,诏譯爲滿文,後又命譯爲藏文、蒙文,亦依真宗本;③宋守遂注本,今流傳者多爲此本。高麗本近于原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俱失真,而守遂本篡改尤甚。叁本皆無具體章名,明了童《四十二章經補注》本及清續法的《四十二章經疏鈔》本分別標注四十二章名,但文字各不相同。
此經內容,據高麗本全屬小乘佛教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等教義,而守遂本則增“見性學道”、“無修無證”等大乘教義。又據高麗本各章同容,多與漢譯阿含經及巴利經部相同,可知此經原本系類似巴利《經集》之類的“經抄”。高麗本文字質樸,內容雖然簡單,但條理清晰,自成體系,可見原本當來自印度。
此經注疏除前述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外,尚有明智旭《四十二章經解》1卷,了童《四十二章經補注》1卷,道霈《四十二章經指南》1卷;清續法《四十二章經疏鈔》5卷;現代還有丁福保《四十二章經箋注》等。日本有良定《四十二章經注》1卷,靈空《四十二章經解事義》1卷。(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