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四土?四土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四土”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土”的解釋

  又稱四佛土、四種佛土、四種淨土、四種國土。(一)爲天臺宗智顗所立之四種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  (一)凡聖同居土,又稱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其中,又可分種:(1)凡居,其內亦有惡衆生所居之“四惡趣”與善衆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別。(2)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別。實聖即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有方便有余土中之叁乘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衆生之須而權化生于此土。此外,此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則是同居之淨土。(二)方便有余土,又稱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者,故稱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余。(叁)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土、果報國。爲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系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四)常寂光土,又稱理性土。爲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之佛土。

  上記四土之說,主要系就所居之人而作區別,然其中亦有佛爲教化衆生而權化于其間之情形,故又可稱爲“佛土”。又此四土之說,乃根據淨影寺慧遠之說而來。慧遠于大乘義章卷十九主張淨土有事淨、相淨、真淨叁種,真淨之中又分出離妄之真、純淨之真兩種。若與上記智顗之四土相比照,則“事淨”相當于智顗之凡聖同居土,“相淨”相當于方便有余土,真淨中之“離妄”相當于實報無障礙土,真淨中之“純淨”相當于常寂光土。智顗立此說後,叁論宗嘉祥大師吉藏亦常引用其說,然于名稱略有變更,即方便有余土改爲“大小同住土”,實報無障礙土改爲“獨菩薩所住土”,常寂光土改爲“諸佛獨居土”。[法華玄義卷六下、維摩經文疏卷一、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上](參閱“佛土”2609)

  (二)法常、智俨、道宣及玄恽等所立之四土,即諸佛所居之土有四種:(一)化淨土,爲佛所變現七寶、五塵之化土體,以佛之神力,地皆柔軟,無有丘墟、土沙、礫石等,猶如西方極樂淨土,隨諸衆生心所樂見而爲示現;乃化身所居之土。(二)事淨土,以上妙七寶,即五塵色聲香味觸爲其土相。于此土中,佛周遍光明七寶處,備諸珍寶,具足妙莊嚴,假使世界大火洞燃,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八功德水出現于地;乃他受用身所居之土。(叁)實報淨土,此土以二空爲門,叁慧爲出入路,奢摩他、毗缽舍那爲乘,根本無分別智爲用;乃自受用身所居之土。(四)法性淨土,此土以真如爲體,以蓮華王爲淨土所依;乃法身所居之土。

  華嚴孔目章卷一“十種淨土章”(大四五·五四一上):“依小乘義,無別淨土;依叁乘義,有別淨土。略准有四:一化淨土,謂化現諸方所有淨土。二事淨土,謂諸方淨土,衆寶所成。叁實報淨土,謂諸理行等所成;謂叁空爲門,諸度等爲出入路。四法性淨土,所謂真如;謂以依無住本,立一切法。”[法苑珠林卷十五、維摩經義疏庵羅記卷七(凝然)]

  (叁)唯識宗立佛所居之土亦有四種:(一)法性土,又稱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爲身。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二)自受用土,又稱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實報土,謂佛以相應淨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爲純淨佛土,周圓無際,衆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叁)他受用土,又稱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實報土,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變化土,又稱變化身依變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衆生所宜,化爲佛土,或大或小,或淨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成唯識論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

  (四)日本真宗立佛之四土爲法身土、報身土、應身土、化身土。(參閱“四身四土”  1700)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土”的解釋

  (名數)臺家所立之四種佛土也。一凡聖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聖者,同居之國土也。此有淨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如西方極樂是同居之淨土。二方便有余土,斷見思煩惱出離叁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爲修小乘方便道斷見思惑之人之生處,故名方便,塵沙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余。又爲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聲聞緣覺二人(藏教中菩薩,叁十四心斷結成道,于菩薩之位,似未斷惑,隨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聲緣菩叁人,別教菩薩一人,圓教菩薩一人之人種類也。又此土稱爲變易土。變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又其後變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實報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須陀洹,二斯陀含,叁阿那含,四阿羅漢(前叁果,思惑未盡,不能生方便土,故悉爲阿羅漢,但從本位立名,于一阿羅漢之上舉四果之別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謂:“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爲菩薩,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而發菩提心,涅槃經之說也。又謂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聲緣二人,通教聲緣菩叁人,別教叁人,圓教一人也,別教叁人者,至別教之菩薩第六住,斷見思之煩惱,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與十行十回向共爲叁人。圓教一人者,圓教十信位之六根淨,以斷見思煩惱故,報命盡,故生于方便土。觀經妙宗鈔上所謂:“九種行人合生彼土”是也。叁實報無障礙土。方便土爲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無障礙土。純爲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別教十地已上圓教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也,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也。此叁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淨名經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爲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華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力所隔感見不同。”是如理者爲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叁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淨名經疏一等。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四土”的解釋

  [出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穢有淨。謂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礫充滿。即同居穢土也。西方安養世界。金寶莊嚴。無四惡趣。即同居淨土也。雖淨穢有異。皆是凡聖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四惡趣者。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謂二乘等已斷叁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余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余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叁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叁果報土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四土”的解釋

  又名四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 陳義孝編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四土”的解釋

  前說世間,但明凡夫世間。茲合凡聖,須明凡聖染淨之土。惟諸家說土不同,茲就臺家所立四種淨土:
  一、凡聖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也。
  二、方便有余土  斷見思煩惱,出離叁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余。
  叁、實報無障礙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爲菩薩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爲本在常住之體。寂、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叁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四土”的解釋

又稱四種佛土、四種淨土、四種國土。唯識宗所立的四種佛土,爲:一、法性土,又稱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爲身。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二、自受用土,又稱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實報土,謂佛以相應淨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爲純淨佛土,周圓無際,衆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叁、他受用土,又稱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實報土,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變化土,又稱變化身依變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衆生所宜,化爲佛土,或大或小,或淨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見《成唯識論》卷十。此外,天臺宗智顗所立的四種佛土,爲:一、凡聖同居土,又稱染淨同居土,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其中,又可分二種:一者凡居,其內亦有惡衆生所居之“四惡趣”與善衆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別。二者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別。實聖即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有方便有余土中之叁乘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衆生之須而權化生于此土。此外,此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則是同居之淨土。二、方便有余土,又稱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者,故稱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余。叁、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土、果報土。爲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系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四、常寂光土,又稱理性土。爲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之佛土。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四土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