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四意趣?四意趣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四意趣”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意趣”的解釋

  梵語catva^ro  ”bhipra^ya^h!。謂佛之說法中,有四意趣、四秘密,可以決了一切之所說。其中,所說別有言外之意趣者,稱爲四意趣,略稱爲四意。即指:平等意趣(梵samata^  -abhipra^ya^h!  )、別時意趣(梵ka^la^ntara  -abhipra^ya^h!  )、別義意趣(梵artha^ntara  -abhipra^ya^h!  )、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梵pudgala^ntara  -  abhipra^ya^h!  )。由此四意趣及四秘密,即可決了一切佛意。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卷五(大叁一·四○八中):“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

  (一)平等意趣,又作平等意、法同意趣。有通、別二義:例如釋尊于說法時表示昔時之毗婆屍佛即今釋迦佛,此乃就二佛所證之法身平等而言,稱爲通平等;而就二佛之因果、恩德之平等而言,則稱爲別平等。此即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又作別時意、時節意趣。譬如稱多寶佛名便可決定得無上菩提,由唯發願便可往生于極樂之說,乃爲勸懈怠者,而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謂即時可直得之;好心依一錢而說可得百錢,系就別時而說,故稱別時意趣。(叁)別義意趣,又作別義意、義中間意趣。即一切法無有自性,不可執文取義,當離文字相,而別求義趣之義。譬如以“逢事恒沙之諸佛,方能解大乘法義”一語而論,所說似乎只在了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實在顯示證得大乘實理之艱難;蓋欲了解大乘義理,凡夫能之,然欲證得其理,則須十地以上之菩薩始能之,如此,文詞所說與所指涵義各別,故稱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又作補特伽羅意趣、衆生樂欲意、隨人心意、衆生意樂意趣、順衆生心意趣、別欲意。補特伽羅,即衆生、有情之意。謂隨順衆生之意樂而作種種說法。譬如先對一衆生贊歎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則毀訾布施,如此,贊之系爲除其人悭貪之心,毀之則爲更勸無漏之勝法,二者皆系隨順衆生之意樂而說法。

  此四意趣可對治八障中之輕佛、懈怠、輕法、小善生足等四障。[梁譯攝大乘論卷中、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六、魏譯攝大乘論卷上、大乘莊嚴經論卷六、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二、法華經玄贊卷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四意趣”的解釋

  (名數)佛之說法,有四意四秘,可以解決一切之所說。說別有言外之意趣者,名四意趣。依此四意趣,可決一切之佛意雲。玄奘譯攝論釋五謂複有四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如說我昔曾于彼時名毗婆屍佛,非昔時毗婆屍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爲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叁別義意趣,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須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薩,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名爲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Pudgala意樂意趣,補特伽羅,譯言衆生或有情。隨衆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先對一衆生贊歎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更毀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于一法毀贊相違者,初爲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贊布施,後爲更勸無漏之勝法,故毀之也。是皆隨衆生之意樂而說,故名衆生意樂意趣。佛陀扇多譯攝大乘論上曰:“四種意趣:一者法同意趣,二者時節意趣,叁者義中間意趣,四者順衆生心意趣。”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六曰:“複以有四意:一平等意,二別時意,叁別義意,四衆生樂欲意。”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四意趣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