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天衆。即住于欲界六天及色界諸天之有情。亦指住于天界或人界之衆生。據經典記載,天人歡喜贊歎佛事,奏天樂,散天花,薰天香,飛行于虛空。以多披挂璎珞,飛于天空,故稱爲飛天,自印度以來,佛教多用以表現其莊嚴。于諸經中,甚少有關色界天人之記載,然欲界六天之記述則頗爲詳備。欲界天有火、金、青、赤、白、黃、黑等七種身色光明,清淨微妙,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等,可隨意變現各種長短大小粗細等形象。其發柔軟潤澤,其齒白淨方密。其去來行步,無邊無礙,緩急自如。兩目清澈,久視不瞬。欲界諸天仍有淫欲,其成淫事之法,夜摩諸天互執兩手,兜率天彼此憶念,化樂諸天相互熟視,他化自在天則須共語,魔身諸天僅須相視。諸天之壽量竭盡時,必呈五種衰敗之相,稱天人五衰。有關天人之圖像迄今仍存者,有印度秣菟羅博物館所藏之“石造釋迦說法像”,像中佛陀光背上刻有二飛天。敦煌千佛洞之壁畫中,亦有散花奏樂之飛天圖繪。浙江普陀落山法雨寺玉佛殿叁尊像之後光中亦刻有飛天像,其天衣宛如火焰,栩栩如生。日本法隆寺、藥師寺、岡寺、法界寺、平等院等名刹亦大多存有天人圖像之壁畫、屏風等。[起世經卷七之叁十叁天品、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阿■佛國經卷上](參閱“天”1330、“天人五衰”1333)
(術語)天與人,即六趣中之天趣與人趣也。無量壽經上曰:“天人歸仰。”又曰:“諸天世人。”法華經寶塔品曰:“移諸天人,置于他土。”[囗@又](天名)天上之人,天界生類之總稱,如天人之五衰等。
1.天上的人。2.天道與人道。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