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nir-vikalpa-jn~a^na。又作無分別心。指舍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即菩薩于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唯對真如之認識能如實而無分別。此智屬于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爲佛智之相應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叁種之別:(一)尋思之慧,稱爲加行無分別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二)正證之慧,稱爲根本無分別智,又作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乃道之“體”。(叁)出觀起用之慧,稱爲後得無分別智,又稱後得智,乃道之“果”。另據成唯識論卷十之說,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屬同一種智,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則靠後得智方可于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又據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謂,無分別智遠離五種相以爲自性,即:(一)離睡眠等之無作意,(二)離二禅以上之過有尋有伺地,(叁)離無心定之想受滅寂靜,(四)離色,(五)于真實義離有分別之計度。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爲體,菩薩于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可相續任運。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亦謂,無分別與菩薩無異,無分別之自性即菩薩之自性,菩薩以無分別智爲體。[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叁、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九]
(術語)又雲無分別心。正體會真如之智也。真如者,離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別也。故以分別之心者,不能稱其體性,以離一切情念分別之無相真智方始冥符也。攝大乘論釋十二曰:“若智與所取不異,平等平等起,是名無分別智。”起信論曰:“無分別心與體相應。”
攝論叁卷八頁雲: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如彼卷八頁至十頁廣釋。世親釋八卷十二頁雲:此中意說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此複叁種。一、加行無分別智。謂尋思慧。二、根本無分別智。謂正證慧。叁、後得無分別智。謂起用慧。此中悕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內證慧,是第二增上慧。攝持慧,是第叁增上慧。今且成立無分別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尋思智,是此智因;其後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余二。
二解 世親釋一卷八頁雲: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者:若諸聲聞、離四顛倒分別,名無分別。若諸菩薩、離一切法分別,名無分別。二無分別,差別如是。
叁解 雜集論十四卷二十一頁雲:此無分別智、複離五相。謂非無作意故,非超過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于所緣作加行故;名無分別。所以者何?若無作意故名無分別;熟眠醉等、應是無分別智。由彼不思惟諸法相故。若超過故名無分別;從第二靜慮已上一切地、應是無分別智。由彼超過尋伺故。若爾;叁界心心法、是分別體言,卽爲相違。若寂止故名無分別;滅受想定、應是無分別智。分別心心法、于彼寂止故。若爾;智亦應無。若自性故名無分別;色等應是無分別智。彼非分別自性故。若于所緣作加行故名無分別;卽分別性、應是無分別智。若謂此是無分別;此加行相、卽分別相故。是故無分別智、非彼五相。若爾;雲何觀無戲論無分別相?謂于所緣不起加行。此複雲何?若諸菩薩、過隨順教,觀察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實。由此觀察串習力所持故;不由加行,于如實無戲論界一切法真如中,內心寂定。如是乃名無戲論無分別智。 - 朱芾煌
遠離主觀、客觀的相對分別而直觀空理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超越心識的相對分別而顯,它的作用是直契絕對的真理。此又稱爲無分別心,這是佛教中認識真如的智慧,因爲真如離一切相而不可分別,認識真如的智慧必須與真如之體相應,《攝大乘論釋》十二曰:“若智與所取不異平等起,是名無分別智。”是故無分別智,即證得能、所二取皆空,而正體會真如之智。真如離一切相,不可分別,故以分別之心,不能稱其體性。無分別智離一切情念分別,故冥符于真如。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