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mprayukta-hetu。謂相應而互爲存立之因。小乘家將一切萬法能生之原因分爲六種(六因),相應因即其第四。心王與心所互爲相應,以心王爲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爲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應,稱爲相應因。據俱舍論卷六所載,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緣、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相同,更互爲因,故稱爲相應因。又據同書卷六(大二九·叁二下):“相應因體,即俱有因。如是二因,義何差別?由互爲果義,立俱有因。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阙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爲因義。”可知相應因之體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應因唯局限于心、心所,俱有因則廣通諸有爲法;相應因必定爲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應因,故須于俱有因之外,別立此相應因。可謂俱有因系就互爲果之義而成立,相應因系就互爲因之義而成立。[發智論卷一、雜阿毗昙心論卷二、順正理論卷十六、大智度論卷叁十二]
(術語)六因之一。心王與心所互相應,以心王爲因,而起心所,以心所爲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應,名爲相應因。其相應之義,心王與心所有平等之義五種也。是雲五義平等。俱舍論六曰:“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又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
如等行中說。
二解 俱舍論六卷十頁雲:如是已說同類因相;第四相應因相雲何?頌曰: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論曰:唯心心所,是相應因。若爾;所緣行相別者,應更互爲相應因?不爾。所緣行相同者,乃可得說爲相應故。若爾;異時所緣行相同者,應說爲相應因?不爾。要須所緣行相,及時同者,乃相應故。若爾;異身所緣行相,及時同者,應說相應?如衆同觀初月等事,爲以一言總遮如是衆多妨難。故說同依。謂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爲相應因。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爲依;相應受等,亦卽用此眼根爲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相應因體,卽俱有因。如是二因,義何差別?由互爲果義,立俱有因。如商旅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卽如商旅,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阙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爲因義。
叁解 大毗婆沙論十六卷十一頁雲:雲何相應因?答:受,與受相應法,爲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爲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叁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爲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爲相應因。是謂相應因。問:此中何故不說心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或有說者,亦應說心,而不說者;應知此中是有余說。說六因義,皆不盡故。若作盡理無余說者;應作是說:雲何相應因?謂一切心心所法。問:何故心心所法,展轉爲相應因?答:展轉爲因故,展轉力生故,展轉相引故,展轉相養故,展轉相增故,展轉相依故。如二蘆束,相依而住;多繩相合,能牽大木;多人連手,能渡大河。有爲諸法,性羸劣故;展轉相依,方辦事業。義問受言:汝若離想,能納境耶?答:言:不能。余心心所,爲問亦爾。
四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十叁頁雲:心心所法,展轉相應,同取一境;名相應因。如心與受等,受等與受等,受等複與心,各除其自性。
五解 發智論一卷十一頁雲:雲何相應因?答:受與受相應法爲相應因,受相應法與受爲相應因。想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叁摩地,慧與慧相應法,爲相應因。慧相應法與慧爲相應因。是謂相應因。 - 朱芾煌
爲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心王與心所互爲相,以心王爲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爲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應,稱爲相應因。《俱舍論》卷六所載,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緣、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相同,更互爲因,故稱爲相應因。又據同書卷六:“相應因體,即俱有因。如是二因,義何差別?由互爲果義,立俱有因。如商侶相依,共遊險道。由五平等共相應義,立相應因。即如商侶,同受同作食等事業,其中阙一,皆不相應,是故極成互爲因義。”可知相應因之體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應因唯局限于心、心所,俱有因則廣通諸有爲法;相應因必定爲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應因,故須于俱有因之外,別立此相應因。可謂俱有因系就互爲果之義而成立,相應因系就互爲因之義而成立。見《俱舍論》卷六。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