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十二因緣中之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者。據華嚴經疏卷叁十九、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六十六等載,以十二因緣配于叁世因果,即以無明與行二者爲過去之因;愛、取、有叁者爲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爲未來之果;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爲現在五陰之身,故稱現在五果。玆依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一之解釋,即:(一)識,識者,初入胎阿賴耶現行之識種。其由過去無明業行爲因,且此識與父母叁緣和合,乃有色身之增長,此爲胎中現在果。(二)名色,名,即識心;色,即羯邏藍(梵kalala ),爲凝滑、胞胎、膜之義。指胎中初七日之形位,爲胎內五位之一。其諸根尚未成長,爲五蘊肉團之體,此爲胎中現在果。(叁)六入,六入者,即六根、六處。謂四七日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漸漸增長具足,因其能入于諸塵,故稱爲入,此爲胎中現在果。(四)觸,謂六根成就,十月滿足而出于胎中,身根觸風而知寒熱,故稱爲觸,此爲出胎現在果。(五)受,謂出胎之後,諸根領納分別苦樂、好惡等事,故稱爲受,此爲出胎現在果。
(術語)以十二因緣配于叁世言之。一、識,胎內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爲名。身爲色。在胎內心身漸成長之位。叁、六處,六根具足,將出胎內之位。四、觸,既出胎內而觸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別苦藥之位。即十二因緣中自第叁至第七者。以無明與行之二者爲過去之因,以此五者爲現在之果,以次之愛取有叁者,爲現在之因,以次之生,老死二者爲未來之果。
(名數)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之五者,爲依無明與業過去之因而顯之現在之果,故名。參照十二因緣條。
[出華嚴經疏並演義鈔] 謂以十二因緣。分爲叁世因果。無明與行二者。是過去之因。愛取有叁者。是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來之果。識與名色六入觸受五者。是現在五陰之身。故名現在五果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一識識者。謂初入胎阿賴耶現行之識也。以由過去無明業行爲因。而此識與父母叁緣和合。乃有色身增長。是爲胎中現在果也。(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二名色名即識心。色即羯邏藍也。此之名色。是胎中初七日之形位。諸根未成之稱。即五蘊肉團之 - 明·一如等 撰
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爲現在五果,因爲它們是依著過去無明與業的因而顯現的五種現在果報。 - 陳義孝編
以十二因緣配于叁世言之。一、識,胎內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爲名。身爲色。在胎內心身漸成長之位。叁、六處,六根具足,將出胎內之位。四、觸,既出胎內而觸于外境之位。五、受,分別苦樂之位。即十二因緣中自第叁至第七者。以無明與行之二者爲過去之因,以此五者爲現在之果,以次之愛取有叁者,爲現在之因,以次之,老死二者爲未來之果。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