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印證認可。即弟子修道成就時,爲師者加以印證過後,承認、許可其所悟境界之意。此詞屢見于維摩經卷上之經文。禅宗、密教亦常用之,例如密教修法中之“印可灌頂”、“印可加行”等即是。所謂印可灌頂,即受阿阇梨之印可並灌頂之義;又作許可灌頂。印可加行,乃印可灌頂之前行;又作許可加行。一般于四度加行畢,修千日護摩後,即舉行印可灌頂。此外,論語皇侃義疏中亦載有“皆被孔子印可也”一語。[大日經卷叁、觀經疏卷四(善導)]
(術語)證明弟子之所得,而稱美許可之也。論語皇侃義疏曰:“皆被孔子印可也。”維摩經弟子品曰:“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輔行七之叁曰:“印謂印可,可謂稱可。事理相稱,故可聖心。”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贊美許可。 - 陳義孝編
“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可、許可的意思。佛教一般用“叁法印”即叁種決定之義判別佛法還是“外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教外別傳的禅宗則以“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心印”來印可學人(可見參見“心心相印”條)。在佛經上常能見到,弟子的言行是否正確,需要由佛來印可。如《維摩诘經·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在禅門,學人是否開悟,亦由禅師印可。如《五燈會元》卷十:“初不喻旨,後因閱《華嚴》感悟,承眼(法眼文益禅師)印可。”佛或祖師在印可弟子、學人時,常稱“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故宋·蘇轼有詩雲:“印可聊須答如是”(《次韻王定國南遷見寄》詩)。(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證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贊美許可。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