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hetu-pratyaya。爲因與緣之並稱。因,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
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爲因緣生、緣生、緣成、緣起。因此,由因緣生滅之一切法,稱爲因緣生滅法;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産生之結果,稱爲因緣和合。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無有自性,此即“因緣即空”之理。若以煩惱爲因,以業爲緣,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爲因,以定爲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
此外,俱舍論卷六、卷七等,舉出六因四緣之說,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四緣即: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其中,六因中之能作因爲四緣中之增上緣,其余五因則爲四緣中之因緣。然唯識家則以六因中之同類因通于因緣與增上緣,以其余五因爲增上緣。同類因,爲引生等流果之原因,故又稱自種因。亦即俱舍論等以異性之因引生異性之果爲因緣之義;唯識家則以種現相望之因果,及種子之自類相續爲因緣之義。[雜阿含經卷一、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中論卷四觀四谛品、大毗婆沙論卷十六、大乘起信論、成唯識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叁、卷五、卷叁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十八](參閱“因”2269、“緣”6123)
(二)因即緣之義。指四緣中之因緣。因系引生一切諸法之直接內在原因,與諸法有親密之關系,故稱親因緣。凡具有因緣之狀態者,稱爲因緣性。(參閱“四緣”1832)
(叁)梵語nida^na 之意譯。又作緣起。爲十二部經之第六。(參閱“尼陀那”1888)
(術語)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爲因,疏添弱力者爲緣。例如種子爲因,雨露農夫等爲緣。此因緣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經二曰:“一切法因緣生。”楞嚴經二曰:“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長水之楞嚴經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緣爲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維摩經佛國品注:“什曰:力強爲因,力弱爲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止觀五下曰:“招果爲因,緣名緣由。”輔行一之叁曰:“親生爲因,疏助爲緣。”[囗@又]梵語尼陀那之譯意。十二部經之一。又雲緣起。參照尼陀那條。[囗@又]四緣之一。因即緣之意。此非因與緣各別而論,親因即名爲緣。俱舍論七,謂:“因緣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雖總爲因緣,而唯識論七唯名同類因爲因緣。六因四緣及十二因緣,各詳見本條。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谷,種子爲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爲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谷子。 - 陳義孝編
佛教以“正因緣”遍破古代印度盛行的邪因緣,無因緣兩種法執。正因緣說一切法由內因外緣而生,邪因緣說一切法從時、方、梵天等而生,無因緣說一切法自然而生。既然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生必有滅,故無常;生滅相異,故非一;非一則不自在,不能爲主,故必無我;正報既非是我,則依報亦必非我所。以此由淺入深,最後導歸:“萬法是真如(宇宙萬有的終極實在),由不變故;真如萬法,由隨緣故。”因與緣的涵義:《摩诃止觀》卷五下:“招果爲因,緣名緣由。”《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叁:“親生爲因,疏助爲緣。”後來詩文中以“因緣”泛指原因、緣故。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也用因緣來表示緣分,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發生的聯系。如唐·韓愈《答張籍書》:“因緣幸會,遂得所圖。”(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瑜伽五十一卷十七頁雲:雲何因緣?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余色法種子、一切心心法等種子。若隨逐識;有一切識種子、及余無色法種子、諸色根種子所余色法種子。當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卽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法,是名因緣。複次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法種子所隨逐者;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後時不應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種子,隨逐色根。以此爲緣,彼得更生。複次若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從彼壽盡業盡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隨逐于識。以此爲緣,色法更生。又雲:複次此所建立種子道理,當知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略說諸法種子,一切皆依阿賴耶識。又彼諸法,若未永斷,若非所斷;隨其所應,所有種子隨逐應知。
二解 如四緣中說。
叁解 如十二分教中說。
四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頁雲:因緣者:謂諸行種子。
五解 顯揚六卷八頁雲:因緣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爲宣說;及諸所有毗奈耶攝有緣起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爲因緣。
六解 成唯識論二卷十六頁雲:能熏生種,種起現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種子前後自類相生,如同類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緣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緣。設名因緣;應知假說。
七解 成唯識論七卷十七頁雲:一、因緣。謂有爲法、親辦自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現行者: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極劣無記,余熏本識,生自類種。此唯望彼是因緣性。第八心品,無所熏故;非簡所依,獨能熏故;極微圓故;不熏成種。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自種生故。一切異類,展轉相望,亦非因緣。不親生故。有說:異類同類現行展轉相望爲因緣者;應知假說,或隨轉門。有唯說種是因緣性;彼依顯勝,非盡理說。聖說轉識與阿賴耶展轉相望爲因緣故。
八解 集論叁卷叁頁雲:何等因緣?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又自性故,差別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義。自性者:謂能作因自性。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略有二十種。一、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二、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叁、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謂镫等望諸色。五、變壞能作。謂火望薪。六、分離能作。謂鐮等望所斷。七、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八、信解能作。謂煙望火。九、顯了能作。謂宗因喩,望所成義。十、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盤。十一、隨說能作。謂名想見。十二、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饑渇,追求飲食。十叁、牽引能作。謂懸遠緣。如無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謂鄰近緣。如無明望行。十五、攝受能作。謂所余緣。如田水糞等,望谷生等。十六、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正事王,令王悅豫。十七、定別能作。謂差別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識。十九、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谷。二十、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緣。如谷無障。助伴者: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等行者: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所。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乃令相續遠避涅盤。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
九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頁雲:因緣雲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毗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製立學處。 - 朱芾煌
就因之義分之,說有因緣。因緣者,于一物之生,賦與強力曰因,旁添弱力曰緣。例如種子因也,雨露農夫等緣也。
雖辨因果,應識因緣。若但知因,則惑于緣,因果之義缺矣。 - 明·楊卓
爲因與緣的並稱,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因、爲引生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爲因緣生、緣生、緣起。因此,由因緣生滅的一切法,稱爲因緣生滅法;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産生的結果,稱爲因緣和合。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無有自性,此即“緣起性空”之理。若以煩惱爲因,以業爲緣,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爲因,以定爲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因緣,又名親因緣,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條件,事實上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現行果法的種子。《成唯識論》卷七曰:“因緣,謂有爲法親自辨果,此體有二,一、種子,二、現行。” - 于淩波居士著
1.緣起的另譯。2.「尼陀那」的另譯,參看「尼陀那」。 - 莊春江居士編
因是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由此因緣和合,便生出果來。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