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河南洛陽以東十五公裏之處,地當漢魏洛陽故城內。今爲廢寺,僅存部分塔基,及燒焦之磚塊、佛像等。北魏時,菩提流支等曾于此譯述諸經論。原系北魏獻文帝皇興元年(467)建于山西大同之大寺。遷都洛陽後,孝明帝之生母靈太後胡氏于熙平元年(516,梁天監十五年)創建一新寺,亦號永甯寺。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載,寺在宮前闾阖門南禦道之東,規模钜大。北面爲正殿,形製仿太極殿,中置諸像,甚爲工巧绮麗。僧房周接千余間,臺、觀等參差其間。正南有叁門樓,高二百尺,雄壯如天門。殿南且立九層浮圖,高九十余丈,上置金刹,複高十丈,凡出于地面千余尺,繡柱漆扉,極盡土木之工;檐間綴飾金铎五千余枚,高風永夜,铿铮之聲聞及十裏,門外尚有青槐、綠水之景。其時,與西域之往來頻繁,西域人多次贈與佛像、經典,皆藏于寺內。永熙叁年(534,北魏滅亡),該寺九層塔之第八級忽發大火,救之無及,連燒叁月,因而荒廢。其後魏衰,高歡遷都于邺,寺遂毀于兵火。然隋唐以來造寺置塔,多仿其製。[續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六、佛祖統紀卷叁十八、魏書卷十叁、北周書卷十七]
(二)位于黑龍江口特林地方。今之東北地區,在曆史上爲邊族之領地或羁縻地區,至明太祖派兵收複遼東,設立遼東都司,才再入版圖。經成祖、宣宗兩朝經略招撫,聲威一度遠至黑龍江口、庫頁島,明代史籍多有記載此經營東北之事實。至清初,因對其起源地曾爲明廷臣屬之事甚爲忌諱,故蓄意抹煞,湮滅禁焚史籍文獻,致使後人對明初在東北之情形日久淡忘。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于黑龍江口設奴兒幹都司,招撫女真族。永樂十一年,內官亦失哈等奉敕建永甯寺,並刻“敕修奴兒幹永甯寺碑記”。宣德六年(1431)重建,並立“重建永甯寺記”碑,其後不詳。
清嘉慶十四年(1809),曾爲日人間宮林藏發現。至光緒十一年(1885),二碑再度爲曹廷傑發現,今藏于蘇俄海參崴博物館。其中,永樂十一年之碑,四面均有刻文,正面爲漢文,背面爲同一內容之女真文、蒙古文;兩側則刻有漢、女真、蒙古、西藏等四種文字之“唵嘛呢叭彌吽”六字咒。永甯寺碑之發現,已廣泛引起國內外學者研究之興趣,對于明初經營東北史實之確定極具重要性。[吉林通志卷一二○、滿州金石志、女真文金石志稿、明初の滿洲經略下編(和田清,滿鮮地理曆史報告一五)]
(寺名)北魏獻文帝建之。在長安之北臺。塔七級,高叁十丈。見稽古史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