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yu^ha,巴利語byu^ha, vyu^ha;或梵語alam!ka^ra,巴利語同。嚴飾布列之意。即布列諸種衆寶、雜花、寶蓋、幢、幡、璎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等。據舊華嚴經卷一、大品般若經卷一載,佛說華嚴、般若經時,其場地以種種妙色交飾莊嚴。系爲迎接他方菩薩,令衆生生歡喜心,而以神力變現者。
又據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載,彌陀淨土有國土、佛、菩薩等叁種莊嚴,其中,國土莊嚴有十七種,佛莊嚴有八種,菩薩莊嚴有四種,合計二十九種莊嚴功德成就。大乘義章卷十九闡釋淨土時,將國土莊嚴分爲人、法、事叁種:(一)人莊嚴,即以勝善衆生居其中,故謂之淨。(二)法莊嚴,因具諸佛法,故謂之淨。(叁)事莊嚴,即與衆寶、光明等事相有關之莊嚴淨。
諸經中不少就佛菩薩等成就諸種功德法門以嚴飾其身格而說莊嚴,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載有智慧與福德二種莊嚴;大法炬陀羅尼經卷四相好品舉出菩薩有發心、修行、資財等叁種莊嚴;大方等大集經卷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列舉戒璎珞、叁昧璎珞、智慧璎珞、陀羅尼璎珞等四種莊嚴;舊華嚴經卷十明法品、卷叁十八離世間品、卷四十一離世間品均列舉菩薩之十種莊嚴;大方等大集經卷十七虛空藏菩薩品載菩薩二十大誓莊嚴。此等皆是菩薩于因位發大誓願,爲利益衆生不惜身命所累積功德以嚴飾其身格,稱之爲莊嚴。
佛殿寺院等堂內辄以幡蓋、花鬘等裝飾,柱壁、欄楯亦刻繪天人等種種相,凡此皆在表示對佛之崇敬,使敬拜者生起虔敬之心。如印度阿旃多窟院(梵Ajanta^ ),正面安置佛像、塔形,天井四壁繪上佛傳、本生故事,並以花紋裝飾之,佛之後光以蓮花爲中心,刻繪連珠、連繩、連弧、連瓣、忍冬、唐草等之浮雕,並有寶冠、璎珞、環钏等,頗見豐麗。[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八、大乘百福莊嚴相經、陀羅尼集經卷十二、大智度論卷十]
(術語)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雲莊嚴。又以惡事積身亦雲莊嚴。阿彌陀經曰:“功德莊嚴。”探玄記叁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觀無量壽經曰:“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輔行一之一曰:“一心叁谛爲所莊嚴,一心叁觀爲能莊嚴。”
1.裝飾的意思。2.莊美威嚴。 - 陳義孝編
塑造佛像,爲之貼金,使其形象端莊肅穆,稱爲莊嚴。如元·陶宗儀《辍耕錄·旃檀佛》:“京師旃檀佛以靈異著聞,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婦女捐金莊嚴。”亦指佛菩薩像的光彩,如說“法相莊嚴”。用善、美之物(如七寶等)裝飾國土,也稱莊嚴。如《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外,用福慧等善行淨化身心,亦謂之莊嚴。如《大集經》卷一說四種莊嚴,即戒莊嚴、叁昧莊嚴、智慧莊嚴和陀羅尼莊嚴。後用莊嚴形容自然界宏偉精妙。如宋·範成大《回黃坦》詩:“世界真莊嚴,造物極不俗。”或形容建築物的端正肅穆。如《宋書·夷蠻傳》謂诃羅陀國“臺殿羅列,狀若衆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亦用莊嚴形容人的神態、儀表或語言等莊重而又嚴肅。如:老法師莊嚴地升座,並爲四衆弟子說法。又如梁啓超《錫蘭島臥佛》:“爲奇冷語有壯采者不難,爲莊嚴語有風格者最難。”(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