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法相辭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佛識慧集中都找到了“什麼是自性”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自性”的解釋

  (一)梵語svabha^va,  sva-laks!an!a。指自體之本性。法相家(唯識家)多稱爲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爲自性。關于自性之義,十八空論(大叁一·八六二上):“自性有兩義,一無始,二因。”又顯識論亦舉出不雜、不變二義。

  此外,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將自性分爲七種,即:(一)集性自性(梵samudaya  -svabha^va  ),(二)性自性(梵bha^va  -svabha^va  ),(叁)相性自性(梵laks!an!a  -svabha^va  ),(四)大種性自性(梵maha^  -bhu^ta-svabha^va  ),(五)因性自性(梵hetu  -svabha^va  ),(六)緣性自性(梵pratyaya  -svabha^va  ),(七)  成性自性(梵nis!patti  -svabha^va  )。又解深密經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將一切法之性相分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種。然中論等則認爲,諸法皆由因緣所成,而無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門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識論卷八、華嚴五教章卷四](參閱“自相”2528)

  (二)因明用語。因明叁支作法中,宗(命題)之前陳(主詞)又稱自性,其後陳(述語、賓語)又稱差別。[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二](參閱“有體無體”2461、“體”6928)

  (叁)梵語prakr!ti。印度古代數論哲學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全稱自性谛。又稱冥性、冥谛、冥態(梵tamas  )、勝因(梵pradha^na  )、勝性。數論派認爲,自性爲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谛、我慢谛等其余二十四谛,爲諸變異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爲一切現象之生因。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大四叁·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爲自性。”[金七十論卷上、成唯識論卷一、大乘廣百論釋論卷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自性”的解釋

  (術語)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囗@又]數論師二十五谛中第一谛爲冥性。又稱自性。爲萬有之生因。唯識述記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爲自性。”見數論外道條附錄。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自性”的解釋

  諸法各自有其不改變不生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性體,叫做自性。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自性”的解釋

  此數論外道二十五谛之一。唯識述記四卷二十頁雲: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爲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性。用增勝故。又雲:自性本有,無爲常住;唯能生他,非從他生。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自性”的解釋

指自體之本性,唯識家多稱爲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的個性,即稱爲自性。換句話說,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質,也就是一切法本來如此,永遠如此,不能以任何方法使之改變者,稱爲自性。事實上,一切法皆無自性,無自性始有可塑性,始有生滅變異。中觀學派認爲諸法皆由因緣和合所成,而無有一定的自性,故自性即空。所以中觀學派“緣起性空”的理論,即建立在一切法無自性的基礎上。 - 于淩波居士著

【佛識慧集】對“什麼是自性”的解釋

諸法各有其不生不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相的體性,叫做自性

- 梵心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自性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