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梵语ta^la 之音译。指多罗树。又作岸树、高竦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集异门足论卷四、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玄
应音义卷二、卷二十四、慧苑音义卷上](参阅“贝多罗叶”3009)
(二)梵名Ta^ra^ 。意译作眼、眼瞳、妙目精、极度。指多罗菩萨。此菩萨因从观世音菩萨眼中之光明而出,故得此名。(参阅“多罗菩萨”2334)
(三)为梵语patra(音译作钵多罗)之略称。与“钵”同义。指钵盂。多以银、白铜等铸造之,呈扁平状。于释尊圣诞日(浴佛节)时,即将佛像安置于多罗之中央,以香汤灌浴之。
(杂语)T&amacron;r&amacron;,又作呾啰。译曰眼,眼瞳。苏婆呼经下曰:“多罗,此云妙目精。”大日经疏五曰:“多罗,是眼义。”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中曰:“多罗,周云瞳子。”梵语杂名曰:“眼睫砂吃刍钵呾啰。”演密钞七曰:“呾啰,此译云眼。”[囗@又](植物)T&amacron;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玄应音义二曰:“多罗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棕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慧苑音义上曰:“其形似棕榈树也,体坚如铁,叶长稠密,纵多时大雨其叶荫处干若屋下,又或翻为高竦树也。”此树干中断,则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俱舍论曰:“大师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罗树,若被断头,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苾刍等犯重亦然。”
旧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轮(子红切)榈(力居切),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华如黄米子。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树高四十九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不远,有多罗树林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 宋·普润法云
秦言岸。大品吒字门,入诸法驱不可得故。论曰:若闻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华严唱侘(耻加切)字时,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疏云:即相驱迫性。谓无我晓之,即为驱迫。 - 宋·普润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