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之心(即誓愿)。盖菩萨所发之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种类甚多。于净土宗,誓愿往生净土者发遣自己修善,此发愿往生之心,称为回向发愿心。唐代善导于观经疏玄义分解释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称南无有发愿回向之意。亲鸾谓此乃阿弥陀佛发救度众生之愿,而为众生得救之因;或解作遵行释迦、弥陀二尊之发遣招唤,而欲生于净土之心。
又愿心大体可分为二:(一)发求菩提之愿,(二)发度化有情之愿。又四弘誓愿、十大愿皆属于发愿。此外,有关修善作福等皆须先发愿,而记其趣旨之文称为发愿文,又作愿文、誓愿文。如南朝梁代沈约之千僧会愿文、隋代智者大师之发愿文、善导之发愿文等皆是。[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发菩提心经论卷上愿誓品、大智度论卷五、俱舍论卷十二分别世品](参阅“发遣招唤”5164)
(术语)发起誓愿也。阿弥陀经曰:“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立下誓愿。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辞典曰:“梵语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又曰:“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 - 明·杨卓
立下誓愿。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