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tka^ra,巴利语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毗婆沙论卷二(大二六·二九上):“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业而言。同论卷二又云(大二六·三○中):“恭敬,名尊重礼拜,迎来送去,合掌亲侍。”乃指身业而言。又同论卷二(大二六·三○中):“以小乘法教化众生,名为供养;以辟支佛法教化众生,名为奉给;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名为恭敬。”此以口业之说法教化而名恭敬。
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古印度行致敬之仪有九种:(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 (三)举手高揖,(四)平拱合掌,(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西方要决卷下主张,净土之行人须修五种恭敬:(一)恭敬有缘之圣人,(二)恭敬有缘之像教,(三)恭敬有缘之善知识,(四)恭敬同缘之伴,(五)恭敬三宝。[佛性论卷一缘起分、大智度论卷三十]
(术语)谦退云恭,推尊其德云敬。法华经嘉祥疏二曰:“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释氏要览中曰:“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
大毗婆沙论二十九卷十九页云:云何恭敬?答:诸有恭敬、有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恭敬。此本论师、于异文义,得善巧故;以种种文、显示恭敬,而体无别。恭敬亦以惭为自性。
二解 发智论二卷一页云:云何恭敬?答:诸有恭敬、有恭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恭敬。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