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六种性?六种性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六种性”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六种性”的解释

  (一)阿罗汉之六种性。阿罗汉依根性之利钝分为六种,即:(一)退法(梵pariha^n!a  -dharman  ),谓遇小恶缘即退失其所得者。(二)思法(梵cetana^  -dharman  ),谓恐惧退失其所得之证果,而常思自害者。(三)护法(梵anuraks!an!a^  -dharman  ),谓于所得之法,欢喜而能自作守护者。(四)安住法(梵sthita^kam!pya  -dharman  ),又作住法、住不动法。谓不退亦不进,安住于其位者。(五)堪达法(梵prativedhana^  -dharman  ),又作升进法。谓堪能修练根,速达不动法者。(六)不动法(梵akopya  -dharman  ),谓于所得之法绝无退动者。

  此六种性自四善根位以来即已有之,故至无学位亦产生六种不同。其中,前五者为钝根,第六不动法为利根,在见道,前五者称为信解,不动法称为见至;在修道,前五者称为随信行,不动法称为随法行;在无学道,前五者称为时爱心解脱、时解脱,不动法称为不时解脱、不动心解脱。又退法与思法二者在见修二道之学位中,缺恒时及尊重二种加行,护法仅有恒时之加行,安住法仅有尊重之加行,堪达法与不动法二者则具有恒时、尊重二种加行。又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载,此六种性得配于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等九品。[大毗婆沙论卷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六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三](参阅“九无学”147)

  (二)菩萨之六种性。又作六性、六慧。出于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就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而言,分六种性,即:(一)习种性,指十住位,此位之菩萨研习空观,破除见思之惑。(二)性种性,指十行位,此位之菩萨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三)道种性,指十回向位,此位之菩萨修中道之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佛法。(四)  圣种性,指十地位,此位之菩萨依中道之妙观,破一分无明而证入圣位。(五)等觉性,指等觉位,此位之菩萨于妙觉虽逊一等,而胜于前四十位,得称为觉,故称等觉性。  (六)妙觉性,指妙觉位,此位乃佛果之地位,妙极觉满,故称妙觉性。同经复说六坚、六忍、六慧、六定、六观、六璎珞等,分别依次配于六种性。[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仁王经疏卷中本(圆测)、四教义卷五、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下](参阅“种性”587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六种性”的解释

  (名数)璎珞经分别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种性为六位。见种性条。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六种性”的解释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一习种性,十住也,与前同。二性种性,十行也,与前同。三道种性,十回向也,与前同。四圣种性,十地也,与前同。五等觉性,与前同。六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于六位,而种局在于因。故前之四位,正名为种。等觉虽犹在因,而胜于前位,故称为觉。不谓为种也。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六种性”的解释

  [出璎珞本业经]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祢。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位故也。)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被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隹灌顶住也。)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虽证本 - 明·一如等 撰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六种性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