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十卷。又称大宋高僧传。宋代赞宁(919~100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继唐代续高僧传之后,集录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三四三年间之高僧传记。因于左街天寿寺编修完成,故又称天寿史。原书之序谓正传五三三人,附见一三○人;实则正传五三一人,附见一二五人。
内容依准梁高僧传之体例分为十科,即译经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义解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习禅一○三人(附见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见十人)、护法十八人(附见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遗身二十二人(附见二人)、读诵四十二人(附见八人)、兴福五十人(附见六人)、杂科四十五人(附见十二人)。直接史料如碑铭或野史之类,本书收入不少,是为本书之特色。其中,习禅篇除云门宗创立者云门文偃外,于禅宗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争议事迹亦无隐讳,为研究禅宗史之重要资料。然书中对于禅宗成立之始末,未作适切之交代,或因有关史料毁于会昌法难;惟无可讳言者,南山律宗系统之赞宁对禅宗亦存有某种偏见。此外,本书在国家佛教色彩极浓之时代奉敕编纂而成,故于其中可窥见佛法顺应王法之立场;赞宁并于其另一著作大宋僧史略之中,意图将佛教理论趋附于儒家伦理学说,以融和儒佛思想。本书与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大明高僧传等,合称高僧传四集。又高丽藏中未收本书,惟于宋、元、明三本入藏。[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
(书名)三十卷,宋释赞宁撰。唐释道宣作高僧传,所载至贞观而止。宋太平兴国七年敕赞宁续之。故所载自唐高宗时为始,凡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分为十类,仍道宣之例。传后附以论断。于传授源流,最为赅备。见四库提要。
Songgaosengzhuan
亦称《大宋高僧传》,简称《宋传》。北宋赞宁撰。30卷。太平兴国七年(982),作者奉敕与弟子显忠、智轮从事撰述,端拱元年(988)成书。至道二年(996)又修理增补,始成定本。作者广采各方面的资料,尤以碑文塔铭为最多。记述自唐(高宗时)、后梁、后唐、后汉、后周至宋六朝僧人,并补充南朝宋、后魏、陈及隋前传所遗留的,计正传531人,附见126人。全书分十科,名目体制与《续高僧传》同,每科之后有论。其中习禅的篇幅较多,禅宗各派重要人物除云门宗创立者文偃外,皆有专传;禅宗内部斗争事迹,如“南顿北渐”之争等,亦不加隐讳。对律宗内部南山、相部、东塔三家的争执,书中亦曾提及。《译经编》载有译经六例,译场的设官分职等,是译经史上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