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事不犯別□□□□□□□□□□□□□□□□□□□□四□豎檦相。令一人□□□□□□□□□□□□□一切僧盡集結界則成就。後作羯磨。盡不□□□□□□□□□□□□□至一肘應留中間。更豎四檦為作大界內相□□□□□□□□□□□□□外相三周一切僧盡集。作法同上。若未結不失□□□□□□□□□□□□□結不失衣界竟無有擲石所及處自然也□□□□□□□□□□□□□自然界乃至是盜處自然界□□□□落二界有別是□□□□□□答曰。此人看文生思議不熟。何以知然。十誦律成文比丘問佛。於無僧坊聚落中住。初僧坊未結界。白佛應幾許。佛言。隨聚洛界是僧坊界。元聚落空處初作僧坊未結界。應幾許方一拘盧舍。是中諸比丘不應別作布薩羯磨得罪。欲論界處處義通不局一處。如別眾食界作法事并盜處用無局也 問曰。六十三步內結界一切處可得成就不 答曰。如先說非一切處用皆成。唯明極大村。眾僧難集故開聽。若小村僧可集處作法成結界。若界不成。於中受戒并一切羯磨亦皆不成 問曰。僧祇律但道成。邑聚落相去七菴婆羅樹外異眾相見不妨法事。云何得知是大村也 答曰。經文廣習諸異論遍知智者。意若偏執則生患增。或若依十誦律。聚落界內外盡集故。證知僧祇是大村也 問曰。何故結不失衣界。獨言除外界也 答曰。本阿練若處住在聚落安衣生患。是故除也。下至四周名為村界。齊辟外五卷以來名為村外界也。初結不失衣界。若無村者應言除村也。結不失衣界竟遍大界上。若有村者當村處無不失衣界。後村移去時應更結界不失衣界也 問曰。比丘比丘尼受大戒時。於大僧戒場上更不結界。作法成不 答曰。不成受戒。所以者何。僧尼界各別。不相攝故不成也 問曰。結界時餘人變根作比丘比丘尼。此事云何 答曰。十誦云。比丘結界時餘人變根作比丘尼。羯磨人不變根。名大僧界 問曰。比丘結界時羯磨人變根作比丘尼。為誰界 答曰。十誦云。羯磨人變根。餘人不變。即名比丘尼。界時亦如是
三部律布薩品第四
僧祇曰。布薩有二種。一者十四日。二者十五日。十四日名小布薩。十五日名大布薩。一歲大布薩有十八。小布薩有六。都并有二十四布薩。中間布薩者。比丘鬥諍中間未和合。應作單白羯磨。非時說戒。前過後未至。故名中間布薩 四分曰。廣略十五種布薩。皆因八難事遠近。遠唱僧常聞。唱僧常聞。要先作單白羯磨竟。然後唱僧常聞。初十五種說戒者。說戒序已。餘者常聞。第四序乃至二不定已。餘者僧常聞。第五說序乃至三十事已。餘者僧常聞。第二五種說戒者。說序四事已。餘者僧常聞。第二說序四事十三已。餘者僧常聞。第三說序乃至二不定已。餘者僧常聞。第四說序乃至三十事已。餘者僧常聞。第五說序乃至九十已。餘者僧常聞。第三五種說戒者。說序四事十三已。餘者僧常聞。第二說序乃至二不定已。餘者僧常聞。第三說序乃至三十事已。餘者僧常聞。第四說序乃至九十已。餘者僧常聞。第說序乃至提舍尼已。餘者僧常聞。是名十五種說戒 問曰。比丘尼得聽戒不 答曰。比丘。答曰。四分曰。比丘說時比丘尼不應聽 問曰。若人犯突吉羅罪得聽戒不 答曰。四分曰。不得聽戒亦不得作誦戒人 四分曰。犯四畏。若有如是男子來。被髮著黑衣。持刀至大眾中。作如是言。我作極大重惡斷頭罪。隨汝等所喜我當作。時大眾人即捉縛。打惡聲鼓為現死相。順路唱令從右門出至殺處殺之。如是比丘尼波羅夷法中生大恐畏。如是念。若未犯波羅夷終已不犯。若犯都無覆藏。發心如法懺悔。此是第一犯畏。有如是男子。被髮著黑衣。持牟梢刀至大眾中。作如是言。我作惡不善。隨眾人所喜我當作。時眾人即奪取梢刀打之。驅出右門。如是比丘尼於僧殘法中生大恐畏作念。若犯僧殘終不犯。若已犯尋即懺悔。此是第二犯畏。有如是男子。被髮著黑衣。持杖至大眾中。作如是言。我犯惡不善。隨眾人所喜我當作。時眾人奪取杖打之。驅出右門。如是比丘尼於波逸提法中生大恐畏。若未犯終不犯。若犯尋即懺悔。此是第三犯畏。有如是男子。被髮著黑衣。至大眾中。舉手作如是言。我作惡不善。隨眾人所喜我當作。時眾人種種呵嘖。驅出右門。如是比丘尼於波羅提提舍尼法中生大恐畏。若未犯終不犯。若犯尋懺悔。此是第四犯畏。有如是男子。被髮著黑衣。至大眾中。合掌作如是言。我作惡不善。隨眾人所喜我當作。說戒時應知。更與說戒不更與說戒。或曰不同或客比丘尼舊比丘少。或客比丘少舊比丘尼。應知與清淨。客比丘有罪。舊比丘有罪。當如是知
三部律安居品第五
四分曰。五種持律。一誦戒序乃至三十事。是初持律。第二誦戒至九十事。第三廣說大僧戒本。第四廣誦二部毘尼。第五誦一切毘尼。是中春冬應依止四種律師住。不依突吉羅。夏安居時應依第五律住。若不依者得波逸提罪 四分曰。安居有二種。一前安居。二後安居。四月十六日名安居後安居。除此二者餘者名中間安居時。當白所依人言。我某甲聚。某甲僧伽藍。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如是三說。前安居人七月十五日自恣。後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潤四月者前安居人百二十滿。潤五月者後安居人俱百二十日滿。潤七月者後安居人百二十日滿 十誦曰。要盈月十五日布薩者得前安居。不及者後安居 四分曰。但從及四月十五日明相未出到住處成前安居 四分曰。若為三寶事不待請喚。得受七日十五日一月。餘事要有請喚得成受曰。若無請喚雖受不成 十誦曰。為三寶事及請喚因緣得受七日三十九夜 僧祇曰。要為三事得受。事訖當還。事訖當還。亦緩亦急。亦緩者若事不訖。雖復過夏。不還得夏無罪。急者若事一日訖應即日還。若為私緣而不還者違限。破夏故言急也 問曰。何故三部律明受曰不同 答曰。此是制戒漸開次第。初開七日。次開十五日。乃至一月。事不訖聽受三十九夜。猶故不訖聽受。事訖當還。此皆隨事遠近。但本出律人分此受日法安置三部。故相□為異 問曰。何故要為三寶事得受。事訖當還。餘事不聽 答曰。三寶事重故得受。事訖當還。餘緣輕故不得 問。有人言。初安居時若不受七日。誤行出界。破夏事云何 答曰。此人不善毘尼。所以者何。聖制安居。要逕宿破夏。云何暫出而言破也。若初安居時未因緣。雖受七日不成後。若有緣更不受日出界。逕宿破夏 問曰。有言為三衣故得七日出界乞索。成受日不 答曰。此非受日因緣。雖受不成。猶故破夏 問曰。有人言。四分云。得重受七日。此法何 答曰。此人思文不審。所以者何。四分但言最後受七日者。夏將欲滿正有七日。在有緣復行聽受七日出界。至七月十五日。若來若來明不破夏。非謂重受也問曰。若人為治生言為僧。或七日乃至事訖當還。復與僧少物成受日不 答曰。不成。所以者何。此人實為私已治。假言僧交犯忘語罪。假令治生所得物盡同與僧。猶故破夏。況復少物 問曰。比丘尼安居中得受七日。過受七日不 答曰。僧祇言。比丘尼無羯磨受日。四分明比丘尼為三寶事得受七日法 問曰。比丘尼云何依大僧安居 答曰。僧祇明。初依大僧安居。後大僧若死若罷道盡不得移夏。若百二十里有大僧寺。應通結界。十五日一往請教授也 問曰。有言破安居者得夏但無福。此事云何 答曰。此人不善思量。所以者何。若人惡心夏坐未捨要心來。雖未得夏此人得福。自違要心之後破夏得罪 問曰。後安居人倍日不滿。為得夏不 答曰。不。所以者何。四分云。倍日不滿不得數夏 問曰。更以何義知破夏人不得夏 答曰。四分明。二同夏。小者前安居。大者後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竟。小者得臈。先大者倍日未滿。故不得夏。應一月在小者下坐。倍日滿還得在上。倍日未滿不數夏。何況故破而得夏也 問曰。若人破夏。倍夏不滿。及不坐夏。人為得何罪 答曰。此人破夏義同。若人自破夏而坐他上。受他禮拜。得罪無量。若檀越持物施與上坐時。此人獨受計錢犯重。破夏人有過失。一為諸佛所呵嘖。三破夏。四得罪無量。五不得受功德衣。六不得放捨五事。七不得攝施。八不得安居衣物。九惡名流布。十者後生悔死入地獄
三部律自恣品第六
四分明。前安居人應七月十五日自恣。後安居人八月十五日自恣。中間安居人從後安居人自恣竟倍日滿去。比丘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十五日自恣。五人應廣自恣。四人三人二人對手自恣。一人心念自恣。自恣時應二人。不得一人三人。不得行行頭。安自恣人如益食。當差內備五德人為僧。自恣五德。不隨受。不隨瞋。不癡。應知自恣。不應自恣。是名五德人。應作單白羯磨。和眾已然後自恣。一人在上坐前胡跪合掌。上坐前自恣竟復坐應說。汝是次第乃至下頭 四分比丘尼於七月十五日應差二人解法。比丘尼為僧作伴往大僧中。請應曲身低頭合掌。作如是說。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尼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德慈愍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如是三說竟。往尼寺內僧即差上伴尼作自恣人 問曰。自恣何故但差二人。不差三人 答曰。一人為僧所差。即是僧伴得舉餘人罪。若此人有罪無人舉。故須差二人。不得一也。舉罪時人人別說不得。故不須三人也 問曰。有人言。自恣是解夏法。或言。放捨法。何者是也 答曰。如上所論。皆從情而說。非是理解。所以者何。自恣若是解夏法者。便應失夏。何以故。本結今解應失也。自恣若放捨法者。七月十五日亦應放捨。無以放捨故不應。至十六日如放捨也 問曰。自恣若非解夏。復非放捨。是何法也 答曰。自恣是舉罪法。本因夏中舉罪令眾鬧亂。是故亭舉夏罷持離聽共相舉罪懺悔清淨。然後隨緣 問曰。何懺悔要待人舉 答曰。凡欲出罪。要由先識後方得悔。是須人舉也 問曰。若一住處前後安居人。云何自恣 答曰。四分云。當從上坐所在處自恣。若但有上坐者應從舊比丘自恣。若但有舊比丘者一從前後安居人。多者從自恣時有八…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