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讲经说法的方法与技巧(文定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夫做透、做实、做深,就去盲目地修学藏密,这非常危险。很多人修学追求神通境界,结果神通没追求到,倒是发了神经病。我们的信徒为什么要去亲近密宗?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我们身上。他皈依师父了,但是师父从来不给他讲经说法,不给他灌输点佛教的知识。于是他出去旅游、朝山,去了藏地遇到了活佛喇嘛,马上就皈依人家了,被人家用个什么水一灌顶,浑身都酥软了,学密宗去了。我不是说学藏密一定不行,而是说修密必须要在上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一个礼拜至少要有五天时间亲近上师,否则非常危险,怎么个危险法不是今天的课题。所以要遵守严谨的修学次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信仰,真正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讲经还是佛教适应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土之后,逐步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最终成了中国佛教。我们现在谈到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是外来教,只有佛教和道教是我国本土教。其实,佛教也是舶来的,即“进口”的。汉孝明帝做了一个梦,佛教就传入中国了,所以中国佛教是从皇帝的一个梦开始的,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肇始。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有很多理论、理念与中国老百姓的思想、习惯不契合,引起了佛、儒、道之争,一些人就排斥佛教,而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有好处。汉代有一位大学者,名叫牟子,造《牟子理惑论》从三十多个方面列举了佛道的同异之处,这才使得学界接受了佛教。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上流阶层流传的,直到唐朝慧能大师之后,佛法才真正走向平民化。

  从早期传入中国到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才最终成就了中国佛教。这种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译经、讲经、注经,离不开译师、法师和讲师的传承与求变。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还要靠中国的法师,一是传承,二是结合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模式进行求变。当然这种“变”是智慧的变,万变不离其宗,变得让中国人更加容易接受但又不脱离佛陀原始的思想宗旨。

  现在要给老百姓讲经,就不能用古代讲经的方法,你要用现代语言,时髦的语言,让现代思维下的人容易接受,你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但不能脱离原著。为什么新版的《红楼梦》、《三国》电视剧在网上遭到批判?因为新版的《三国》里,关公竟然自己抹脖子,变成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了,关公明明是被别人砍头的吧——这就脱离原著了。新版的《红楼梦》脱离得更加诡异,场景搞得像鬼片《聊斋》一样诡异,这样人家就不喜欢看。老版的为什么大家又喜欢看呢?并不是它拍摄的技艺有多么高超,也不是因为演员的演技有多么高超,而是因为它更忠于原著。我们讲经也是这样,可以求变,但是如果你变得脱离原著了,全部都是你自己的观点,胡说八道了,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口才也没用,因为你讲的东西不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叫三法印。你讲的东西人家会用三法印来印证,符合这三个原理的,即使不是佛说的,它也是佛法;不符合这三个原理的,即使是“佛”说的,也不是佛法。这是印证佛法真伪的三个标准。

  现在社会上流通的《玉历宝钞》、《地狱游记》、《西方游记》、《天地八阳神咒经》等都是伪经。为什么说它是伪经呢?它不符合三法印原则。哪个跑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回来的?飞到西方极乐世界,呆了几天又回到我们世界,然后给我们这里的人说极乐世界有多么好,你们认为可能吗?还有一个人到地狱去了又回来了,然后口述了经历,让人记下来了。胡说八道嘛!这不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不符合涅槃寂静,把佛陀的三大原则都否定掉了。你能说它是佛法?这就打大妄语了。

  也可以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一直都在发展变化,如果没有发展变化,也就没有今天的佛教。因此在讲经说法中,自觉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获得新理解,做出新阐释,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传统。阅读和讲解佛教经典,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在对原创经典(鸠摩罗什、玄奘、菩提留支等译师翻译到中国的经典,原典)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解读和研究,做到常讲常新,常听常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佛教尤其要继续完善和发展讲经说法这一重要传统,通过学经讲经,挖掘佛教经典中既契合教理教义,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努力探索佛教与当今社会的通融之处。记住,讲经你是讲给现代人听的,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很活跃。过去的法师讲经在仪式和方法乃至语言上很呆板,就老说,师云,祖云,盘个腿,打个坐,眼睛一闭,经上怎么说的他就怎么念。这也是一种讲经啊。这个问题放在下文讲经仪式里再谈。

  历代祖师在讲经的时候,比如六祖慧能(你们可以去研究一下《坛经》),他所用的方法,很多都是符合唐代人的思维模式的。再比如塑造观世音菩萨像,从北魏、唐一直演变到现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形象。到了唐代,观世音菩萨像变得很肥美,双下巴。大凡双下巴的佛像都是唐代的。你们考古,如果有人认为这个佛像是北魏的,一看居然是双下巴,那么这个判断一定是胡说八道,北魏时代的佛像没有双下巴的。因为北魏人讲究瘦美,双下巴不好看。唐代讲究胖美,因为杨贵妃比较胖,武则天也胖,所以唐代的塑像都是有双下巴的,这就是时代的烙印。现代的佛像都是仿的,都没有现代特色。如果有现代特色,那么当代佛像都应该穿西装的吧!哈哈!你们认为我们身上穿的是僧装吗?其实这是汉服,我们权且把这个当僧装了。汉代的在家人也穿这种衣服的。我专门研究了中国的僧装发展史,僧装就是“三衣”——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僧的所有用具就是三衣、一钵、一杖、一具。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个汉服来做僧衣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北方,出家人都是要偏袒右肩的,这个右膀子是露着的。北方冷啊,后来皇帝说算了,中国北方和印度的气候是没法比的,所以就把汉服放在里面,把僧服罩在外面。僧服就是袈裟,除了袈裟,其他的都不是僧服。像这种服装,就是佛教传入中国求变的结果。变就是变通。我们去东南亚,看南传佛教的僧人,他们的膀子都是露在外面的,而且是赤脚不穿鞋的。

  所以说现代人讲经要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讲出来的话,要让现代人听得懂,善于寻求中国佛教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连接点。你把此土的众生引导好了,让他们有了正信正行,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了。

  二、讲经的仪式

  中国历代相传的讲经仪式相当复杂,东晋道安法师撰写的《讲经仪轨》规定,讲经有行香、定坐、上经、上讲。行香就是要进香,定坐就是设高台,上经就是请经,然后上讲,在高台说法。把这个讲经仪轨搞得如此的复杂,无非是为了体现讲经是一件非常庄严的工作,丝毫马虎不得。

  讲经为什么不能马虎呢?因为你讲的是佛法,我们现在讲的经都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说出来的。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佛法是佛说的,还是他发明的?佛法其实是本来就有的,是释迦佛老人家发现了,总结归纳后说出来的,而且总结的是一部分,说的是天地宇宙运行的一种章程、制度和规矩。比如我们现代所使用的话筒、电脑、灯泡等,这些东西能够运作的动力是电,而电是发明家发明的吗?我说他是发现家,发现了这个东西之后再告诉世人。记住:所有的一切都是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遇到了一个聪明的人把它归纳总结了,把很多可以促成这个东西的因缘聚合在一起,这个事物就产生了。

  古代法师讲经,比如玄奘法师在印度,在那烂陀寺获得天乘的那种讲经方法,到中国来没有进行过。讲经仪式的渐次形成,发展到今天成了开大座的讲经方法。开大座的讲经方法,即我们法师搭着衣坐在法堂,听经的人被师父带着上堂打引磬来迎请,然后居士代表到法堂迎请师父登堂说法,要礼拜迎请,三叩头。师父要说勿,一拜。那就一拜。如果师父说问讯,那就问讯。在中国传统的讲经中,开大座是有一定的规矩的。规矩有两种主流,一种出自印度那烂陀寺佛教大学,另一种出自印度超戒寺。这两种仪轨都是正确的。为什么要如此迎请?都是出于对法的尊敬。

  《金刚经》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敷坐而坐。”敷坐而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要说法了,就亲自给自己搭一个法座。而且即将要讲经了,还要洗洗脚、洗洗手。这种种的行为是表示对佛法的尊重。那么我们讲经要搞迎请,并不是说这个法师有多么尊贵,法师是因为讲经才变得尊贵。 这个尊贵的是什么?尊贵的不是人,而是法。

  请法之后,呼《钟声偈》、《戒定真香》。要唱《炉香赞》,法师拈香三拜上座。上座之后,维那师呼《钟声偈》,“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颂《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师拍案,讲经才开始。这是传统的讲经方法。比这个更为传统的,就是印度佛教里的高台说法,依照讲什么经来搭台。几丈乘几丈,几米乘几米,高宽广都有讲究,看你今天讲什么经、什么论来搭建什么规格的高台。

  到了中国就是开大座,过去的法师讲经都是开大座。现在我们讲经不开大座, 因为开大座浪费时间。一般讲经是两个小时,而开大座仪式一搞,半个小时就没有了。还有,既然开大座讲经,坐在那里就要毕恭毕敬,双目下垂,什么肢体语言、微笑、语气以及和听众的互动,通通都没有了,很拘谨。讲究威仪,但是不生动。我喜欢即兴演讲,有的时候甚至和下面互动互动,提提问题,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讲经,还要关注下边听众的表情。你讲着讲着,下面哈欠连天,又是看手表,又是掏耳朵挖鼻子,你进我出的,那你赶快结束吧!基本上下面的人对你讲的东西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了。你要注意听众…

《讲经说法的方法与技巧(文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