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夫做透、做實、做深,就去盲目地修學藏密,這非常危險。很多人修學追求神通境界,結果神通沒追求到,倒是發了神經病。我們的信徒爲什麼要去親近密宗?問題出在哪裏呢?出在我們身上。他皈依師父了,但是師父從來不給他講經說法,不給他灌輸點佛教的知識。于是他出去旅遊、朝山,去了藏地遇到了活佛喇嘛,馬上就皈依人家了,被人家用個什麼水一灌頂,渾身都酥軟了,學密宗去了。我不是說學藏密一定不行,而是說修密必須要在上師的指導之下進行。一個禮拜至少要有五天時間親近上師,否則非常危險,怎麼個危險法不是今天的課題。所以要遵守嚴謹的修學次第,在現實生活中踐行信仰,真正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講經還是佛教適應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佛教從古印度傳到中土之後,逐步與中國文化相融合,最終成了中國佛教。我們現在談到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都是外來教,只有佛教和道教是我國本土教。其實,佛教也是舶來的,即“進口”的。漢孝明帝做了一個夢,佛教就傳入中國了,所以中國佛教是從皇帝的一個夢開始的,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肇始。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有很多理論、理念與中國老百姓的思想、習慣不契合,引起了佛、儒、道之爭,一些人就排斥佛教,而另一些有識之士認爲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人有好處。漢代有一位大學者,名叫牟子,造《牟子理惑論》從叁十多個方面列舉了佛道的同異之處,這才使得學界接受了佛教。佛教剛開始傳入中國是在上流階層流傳的,直到唐朝慧能大師之後,佛法才真正走向平民化。
從早期傳入中國到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才最終成就了中國佛教。這種傳承和發展,離不開譯經、講經、注經,離不開譯師、法師和講師的傳承與求變。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還要靠中國的法師,一是傳承,二是結合中國人的習慣、思維模式進行求變。當然這種“變”是智慧的變,萬變不離其宗,變得讓中國人更加容易接受但又不脫離佛陀原始的思想宗旨。
現在要給老百姓講經,就不能用古代講經的方法,你要用現代語言,時髦的語言,讓現代思維下的人容易接受,你可以有你自己的觀點,但不能脫離原著。爲什麼新版的《紅樓夢》、《叁國》電視劇在網上遭到批判?因爲新版的《叁國》裏,關公竟然自己抹脖子,變成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了,關公明明是被別人砍頭的吧——這就脫離原著了。新版的《紅樓夢》脫離得更加詭異,場景搞得像鬼片《聊齋》一樣詭異,這樣人家就不喜歡看。老版的爲什麼大家又喜歡看呢?並不是它拍攝的技藝有多麼高超,也不是因爲演員的演技有多麼高超,而是因爲它更忠于原著。我們講經也是這樣,可以求變,但是如果你變得脫離原著了,全部都是你自己的觀點,胡說八道了,那麼即使你有再好的口才也沒用,因爲你講的東西不符合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叫叁法印。你講的東西人家會用叁法印來印證,符合這叁個原理的,即使不是佛說的,它也是佛法;不符合這叁個原理的,即使是“佛”說的,也不是佛法。這是印證佛法真僞的叁個標准。
現在社會上流通的《玉曆寶鈔》、《地獄遊記》、《西方遊記》、《天地八陽神咒經》等都是僞經。爲什麼說它是僞經呢?它不符合叁法印原則。哪個跑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回來的?飛到西方極樂世界,呆了幾天又回到我們世界,然後給我們這裏的人說極樂世界有多麼好,你們認爲可能嗎?還有一個人到地獄去了又回來了,然後口述了經曆,讓人記下來了。胡說八道嘛!這不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也不符合涅槃寂靜,把佛陀的叁大原則都否定掉了。你能說它是佛法?這就打大妄語了。
也可以說,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一直都在發展變化,如果沒有發展變化,也就沒有今天的佛教。因此在講經說法中,自覺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獲得新理解,做出新闡釋,這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傳統。閱讀和講解佛教經典,不是爲了複古,而是要在對原創經典(鸠摩羅什、玄奘、菩提留支等譯師翻譯到中國的經典,原典)認真鑽研的基礎上,做出符合時代發展方向的解讀和研究,做到常講常新,常聽常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佛教尤其要繼續完善和發展講經說法這一重要傳統,通過學經講經,挖掘佛教經典中既契合教理教義,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努力探索佛教與當今社會的通融之處。記住,講經你是講給現代人聽的,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很活躍。過去的法師講經在儀式和方法乃至語言上很呆板,就老說,師雲,祖雲,盤個腿,打個坐,眼睛一閉,經上怎麼說的他就怎麼念。這也是一種講經啊。這個問題放在下文講經儀式裏再談。
曆代祖師在講經的時候,比如六祖慧能(你們可以去研究一下《壇經》),他所用的方法,很多都是符合唐代人的思維模式的。再比如塑造觀世音菩薩像,從北魏、唐一直演變到現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形象。到了唐代,觀世音菩薩像變得很肥美,雙下巴。大凡雙下巴的佛像都是唐代的。你們考古,如果有人認爲這個佛像是北魏的,一看居然是雙下巴,那麼這個判斷一定是胡說八道,北魏時代的佛像沒有雙下巴的。因爲北魏人講究瘦美,雙下巴不好看。唐代講究胖美,因爲楊貴妃比較胖,武則天也胖,所以唐代的塑像都是有雙下巴的,這就是時代的烙印。現代的佛像都是仿的,都沒有現代特色。如果有現代特色,那麼當代佛像都應該穿西裝的吧!哈哈!你們認爲我們身上穿的是僧裝嗎?其實這是漢服,我們權且把這個當僧裝了。漢代的在家人也穿這種衣服的。我專門研究了中國的僧裝發展史,僧裝就是“叁衣”——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叁種。僧的所有用具就是叁衣、一缽、一杖、一具。爲什麼我們要用這個漢服來做僧衣呢?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北方,出家人都是要偏袒右肩的,這個右膀子是露著的。北方冷啊,後來皇帝說算了,中國北方和印度的氣候是沒法比的,所以就把漢服放在裏面,把僧服罩在外面。僧服就是袈裟,除了袈裟,其他的都不是僧服。像這種服裝,就是佛教傳入中國求變的結果。變就是變通。我們去東南亞,看南傳佛教的僧人,他們的膀子都是露在外面的,而且是赤腳不穿鞋的。
所以說現代人講經要符合現代人的思維模式,講出來的話,要讓現代人聽得懂,善于尋求中國佛教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的連接點。你把此土的衆生引導好了,讓他們有了正信正行,這就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了。
二、講經的儀式
中國曆代相傳的講經儀式相當複雜,東晉道安法師撰寫的《講經儀軌》規定,講經有行香、定坐、上經、上講。行香就是要進香,定坐就是設高臺,上經就是請經,然後上講,在高臺說法。把這個講經儀軌搞得如此的複雜,無非是爲了體現講經是一件非常莊嚴的工作,絲毫馬虎不得。
講經爲什麼不能馬虎呢?因爲你講的是佛法,我們現在講的經都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說出來的。我想問一個問題:這個佛法是佛說的,還是他發明的?佛法其實是本來就有的,是釋迦佛老人家發現了,總結歸納後說出來的,而且總結的是一部分,說的是天地宇宙運行的一種章程、製度和規矩。比如我們現代所使用的話筒、電腦、燈泡等,這些東西能夠運作的動力是電,而電是發明家發明的嗎?我說他是發現家,發現了這個東西之後再告訴世人。記住:所有的一切都是本來就存在的,只不過遇到了一個聰明的人把它歸納總結了,把很多可以促成這個東西的因緣聚合在一起,這個事物就産生了。
古代法師講經,比如玄奘法師在印度,在那爛陀寺獲得天乘的那種講經方法,到中國來沒有進行過。講經儀式的漸次形成,發展到今天成了開大座的講經方法。開大座的講經方法,即我們法師搭著衣坐在法堂,聽經的人被師父帶著上堂打引磬來迎請,然後居士代表到法堂迎請師父登堂說法,要禮拜迎請,叁叩頭。師父要說勿,一拜。那就一拜。如果師父說問訊,那就問訊。在中國傳統的講經中,開大座是有一定的規矩的。規矩有兩種主流,一種出自印度那爛陀寺佛教大學,另一種出自印度超戒寺。這兩種儀軌都是正確的。爲什麼要如此迎請?都是出于對法的尊敬。
《金剛經》曰:“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敷坐而坐。”敷坐而坐,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要說法了,就親自給自己搭一個法座。而且即將要講經了,還要洗洗腳、洗洗手。這種種的行爲是表示對佛法的尊重。那麼我們講經要搞迎請,並不是說這個法師有多麼尊貴,法師是因爲講經才變得尊貴。 這個尊貴的是什麼?尊貴的不是人,而是法。
請法之後,呼《鍾聲偈》、《戒定真香》。要唱《爐香贊》,法師拈香叁拜上座。上座之後,維那師呼《鍾聲偈》,“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頌《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師拍案,講經才開始。這是傳統的講經方法。比這個更爲傳統的,就是印度佛教裏的高臺說法,依照講什麼經來搭臺。幾丈乘幾丈,幾米乘幾米,高寬廣都有講究,看你今天講什麼經、什麼論來搭建什麼規格的高臺。
到了中國就是開大座,過去的法師講經都是開大座。現在我們講經不開大座, 因爲開大座浪費時間。一般講經是兩個小時,而開大座儀式一搞,半個小時就沒有了。還有,既然開大座講經,坐在那裏就要畢恭畢敬,雙目下垂,什麼肢體語言、微笑、語氣以及和聽衆的互動,通通都沒有了,很拘謹。講究威儀,但是不生動。我喜歡即興演講,有的時候甚至和下面互動互動,提提問題,可以就某個問題進行探討。我們講經,還要關注下邊聽衆的表情。你講著講著,下面哈欠連天,又是看手表,又是掏耳朵挖鼻子,你進我出的,那你趕快結束吧!基本上下面的人對你講的東西已經沒有多大興趣了。你要注意聽衆…
《講經說法的方法與技巧(文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