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彌陀大意略講(心澄法師)

  

彌陀大意略講

  

心澄法師講經《彌陀經》

  

學習本經的意義

  

  《阿彌陀經》裏描繪的是極樂世界清淨平等的淨土,它也是一個諸上善人聚集的妙土,是一個萬壽無量的樂土。我們如何才能夠生到這個世界呢?這正是《阿彌陀經》所要解決的問題。《阿彌陀經》展示的是一幅極樂世界的概貌:在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以西的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來是一個國王,出家以後取名法藏,發四十八願建立了極樂淨土。在極樂淨土裏,除了阿彌陀佛外,還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以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而稱名的,大勢至菩薩是以智慧高超威力無邊而號的。所以我們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稱爲西方叁聖。他們以大慈大悲的心願,以平等成佛的心態來度化一切尋求解脫出離苦海的衆生,告訴人們往生極樂的最佳途徑。

   《阿彌陀經》主要是說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給比丘們講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

   (一)依報:釋迦牟尼佛說,爲什麼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因爲生活在那個世界的衆生都享受到很大的福報,沒有痛苦。佛詳細地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在那一片國土裏有七寶池,池中充滿了八功德水,池底全是以金沙布地,池的四面都是用金、銀、琉璃等砌成的階梯,池中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蓮花,每一朵蓮花都像車輪那麼高大。上面到處都是亭臺樓閣,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七寶裝飾的。在極樂淨土之中,空中經常奏響著美妙的音樂,地上永遠都布滿著黃金。每天到一定時候,天上還會紛紛揚揚地飄下無數的曼陀羅花。許多美麗的鳥兒生活在這裏,它們婉轉美妙地吟唱著,人們聽了它們的歌唱之後,自然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在這個極樂世界裏還長了無數的寶樹,每當微風吹動的時候,寶樹就會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百千種樂同時奏響般的動人。

   (二)正報:釋迦牟尼佛說,爲什麼極樂世界的教主稱爲“阿彌陀佛”呢?因爲阿彌陀佛能發出無量無邊的光明,這種光明可以照亮十方世界;又因爲阿彌陀佛在佛國中的生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阿彌陀佛的意思可以翻譯成無量光和無量壽。

   如果有人聽聞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虔誠專心地念此阿彌陀佛的名號,那麼在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聖衆親來迎接。念佛的人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永遠在極樂世界之中。如果我們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就一定能夠在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果。所以,這是佛陀大體上講授《阿彌陀經》中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

   《阿彌陀經》所代表的淨土信仰展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解脫道路。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阿彌陀經》展現給我們的是念佛法門,只要我們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並一心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這種念誦法門比起自力拯救的途徑更令人羨慕。所以在《阿彌陀經》裏,我們只要能夠一心稱誦,就能借助于阿彌陀佛的他力往生到彼國。

   阿彌陀佛的信仰産生後,在塵世間忙碌的人們,想尋求人生自在,想尋求精神解脫,對此信仰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阿彌陀佛的信仰在人間越來越盛。在中國,自《阿彌陀經》翻譯以來,便形成了“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勝景。在現實生活中,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的惡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使人們的生活籠罩著迷茫。現代物質文明飛速發展,人們內心深處存在著莫名的不安與恐懼,在追求精神的安甯,尋求精神的內守,回歸自我精神的家園時,西方淨土信仰展示的極樂世界給予現代人以有益的啓示。

   極樂淨土實際上是佛陀爲追求解脫的人們而成就的一個理想王國,也是佛陀所倡導的最高精神境界。這一佛國淨土雖然離現實生活較遠,拿現在的思維來衡量可謂是不可思議,但這樣的淨土離人的心識卻很近。人的精神力量可以使自身神識一下子飛到極樂淨土,這種境界是人們在生死漩渦之中苦苦爭鬥、苦苦追求後,通過精神內識的超越所得來的一種精神家園。這種家園是溫馨的,是快樂的,是美好的,是莊嚴的。極樂淨土從宗教角度描繪了人們精神家園的處處風光,並指示通向風光的條條大道。當我們在現實的苦難無憑與不安中尋求精神的位階,追求精神家園的棲息,追尋來自精神家園溫柔的關懷時, 極樂的音聲就聲聲清晰、陣陣悠揚地把我們引向甯靜的家鄉,引向自在的家園。所以,當我們走向未來的情懷,完善自我人格,依照精神實行時,淨土法門中往生彼岸的能力,可以啓示我們加強信願,堅定信念,豐富心靈,追求自在生活。當我們在修養生活過程中努力實現奮鬥目標實現自我價值時,我們可以憑借自力和佛力,憑借人類的善力,更好地走向成功的菩提大道。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被繁瑣的紛爭,恣意的煩惱,具體的世俗束縛時,淨土信仰無疑啓示我們擺脫超脫一切障力,以勇猛精進修行來報答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以上是宣揚學習這部經的意義。

  

  

《阿彌陀經》釋義

  

  下面我們就《阿彌陀經》本身來進行全文的消釋。

   古時候講經法師講每一部經,都分四個步驟。第一個是說文,第二個是釋義,第叁個談玄,第四個說妙。

   《阿彌陀經》的譯本有叁種,解釋《阿彌陀經》的著作更是多如牛毛。在這麼多解釋之中,我們怎麼尋求與經典更契合、更易于我們了解的經文大意?佛教說 “依法不依人”,在這個時期學佛,就要依據經典。經典是怎麼告誡我們的,我們就怎麼去執行。

   這部經的特色:普通的經典都是佛和弟子互相的問答構成的,而這部《阿彌陀經》卻是由釋迦牟尼佛無問而自說。釋迦牟尼佛在沒有弟子提問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大悲心來宣說《阿彌陀經》。在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無問而自說的經典只有《阿彌陀經》。其他的經典都是弟子問,佛陀說,只有這部經典是在沒有弟子問的情況下佛陀說的。所以這是這部經典的特色之一。佛陀爲什麼無問而自說呢?因爲經中所說的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相信的,也不是一般弟子所能領會的。經中所說的這種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也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看得到的,所以佛陀以自己的大悲心中來宣說這部《阿彌陀經》。所以這部《阿彌陀經》最大的特色就是無問而自說。

   這部經的翻譯版本:有叁種,一種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現在大家念的就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我看每一位法師、居士對這部《阿彌陀經》都能背誦,所以今天桌子上都沒放這部經。大家都能夠背誦,所以我們在解釋這部經典的時候,大家聽起來可能就比較輕松;第二種是在南朝的時候,由求那跋陀羅翻譯的,譯成《小無量壽經》;第叁種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現在大家常念誦的是第一種鸠摩羅什大師的。

   這部經的傳播地域及影響:《阿彌陀經》普遍流通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的,全經大致有兩千多字。因爲這部經典的篇幅比較小,語言比較流暢,文辭比較優美,所以背誦起來非常容易。加上修行的方法是叁根普被,橫超叁界,圓頓直捷,簡便穩當,所以這部經典在中國流傳非常廣,影響非常大。《阿彌陀經》是淨土宗每天必讀的一部經典,也是淨土叁經之一。宋明以後寺院每天的早晚課都要念誦。

   這部經的結構和主要內容:其它所有的經跟這部經的結構都是一致的,由叁部分組成,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又分通序和別序,通序是介紹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的時間、地點以及聽經的人數,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六種成就”,每一部經典都是如此。如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這裏就說到六種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我聞”是釋迦牟尼佛快要入涅槃的時候,由弟子阿難尊者問佛陀:釋迦牟尼佛說了這麼多部經典,以後結集的時候,經首按什麼?佛陀答:按“如是我聞”。爲什麼要按“如是我聞”?“如是”即表示取信。《華嚴經》上說“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了信我們才能依信而行。所有經文一開始就是讓我們來相信這部經典。

   這部經典是佛陀說的。“我聞”,這裏的“我聞”是阿難尊者聽佛說的這部經典。是佛如是說,阿難尊者如是聞。

   “一時”是時成就。要成就一個事情,必須有一定的時段,一定的因緣,而爲什麼這部經典及其它所有經典都沒有記載確切的時間?因爲這個時差,印度的時間與中國的時間不一樣,東半球與西半球的時間不一樣,像中國黑龍江的時間跟新疆的時間不一樣,每個地區的時間差不一樣,所以要記載佛在某年日月說的這部經典,翻譯的時候來換算這個時間是非常難的。佛說法的時候,一時在人間、一時在天上、一時在海中,天上的時間跟人間的時間不一樣,人間的時間跟海裏的時間也不一樣,在人間印度跟中國的時間不一樣,有這麼多的時間差別,所以在佛經中沒有確切地記載佛陀說法的具體年日月,而是用“一時”,即“在那個時候”。

   佛是主成就,說這部經典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佛教裏凡是用一個字的“佛”,都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佛說《阿彌陀經》,前面那個佛肯定是指釋迦牟尼佛。敘述他方佛的時候,一定是把佛的名號說在前面,例如說西方的阿彌陀佛,東方的消災延壽***師佛。所以這裏的佛是指說這部經典的主人——釋迦牟尼佛。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是主成就,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是說法的地方,佛是在舍衛國的祇…

《彌陀大意略講(心澄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