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说法的方法与技巧
文定法师
【编者按】
4月19日至22日,在江苏省宗教事务局主办的第三期全省佛教寺院住持(负责人)培训班上,江苏省佛教协会巡回演讲团成员、南通太平寺方丈文定法师对讲经说法的方法与技巧作了精辟的开示。
所谓的讲经,就是演讲口才的一种体现,这也是处世之道。能有一个好的口才,在处世、弘法的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佛教自古以来就特别崇尚讲经说法,对于讲经说法好的法师,我们盛赞他为辩才无碍。这个辩才分为事无碍辩才、理无碍辩才、辞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才,以及事事无碍辩才。我们说一个讲经法师讲得非常好,讲得感天动地、天花乱坠,就是说这个人的讲经契理契***、如法如律。
“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所谓上契诸佛之理,是说他讲的内容有根有据,都是来自诸佛的经典和历代祖师大德的言论,并非杜撰。“下契众生之***”,也就意味着他讲的东西能让听众听得懂,能够流入众生的心田,能够起到感化、教化的作用。我们在讲经的时候,要看听众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的根基,然后再讲出不同层次的适合当前听众接受的经论。
在此所作的汇报,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经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讲经的仪式,第三部分是讲经的方法。
一、讲经的重要性
佛教是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创立的,自印度流传到中国,其发扬光大、成熟乃至形成为世界性宗教的格局可以说都是在中国。佛教可以说就是一种教育,是对法界一切众生最完美的教育,我们如何将世尊的教育普及下去,并且深入人心,以达到化世导俗、引导修行的目的?讲经说法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恒课。佛教发展到今天,依然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朝气,这和历代祖师大德对佛法的理解和弘扬密不可分。
释迦牟尼夜逾王城,到雪山修行,经过六年的苦行,反省到这种苦行不究竟,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就放弃苦行,来到恒河岸边,坐在一棵大树下,经过四十九天的思维,获得了圆满的觉悟。之后佛陀到鹿野苑,去度当初和他一起出家的憍陈如等五比丘。到鹿野苑说四谛法,这就是佛陀的第一次讲经说法。从鹿野苑说法到鹤林涅槃,前后四十九年中,说法三百多次,度众无量。可以说,世尊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就是传播他的思想、理念、悟道的一生。印度佛教没有度亡超荐、应赴佛事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佛法传到中国以后才产生的,是为了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派生出的一种应赴形式。
印度原始的僧侣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观照——思考、参悟,然后把这些思考、参悟的道理说给别人听,这就是讲经说法。经过了上百乃至上千年,才使佛法传承到了现在。佛法之所以到今天仍旧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形式上、组织上依然如此完备,和讲经说法密不可分,所以说讲经说法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出家人面临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是一个寺院的方丈,平时要管理寺院,事情繁杂,应付多,诱惑也多,要想静下心来研究经藏,宣扬经典,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寺院的住持整天都忙于事务,忙于应酬,那么讲经说法的时间就少了,长期下去,信徒——那些幡然醒悟,返邪归正,皈依佛门,想寻找一个身心依止处所的人们,就会因缺乏法师讲经说法的引导而盲修瞎练,受社会上异端邪说的影响甚至于为异教徒所拉拢。天主教、基督教发展信徒的方法特别多、力度也特别强,甚至连我都要拉拢,更别说那些立场不坚定的信徒了,一拉就容易过去。所以法师不学会讲经,不去引导信众,我们的根基就会被削弱,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如果一个法师不深入经藏,不研究经典,当一个信徒问起来什么是住持三宝,什么是一体三宝,什么是自性三宝时,就会一问三不知,那就完了。信徒就会想,我皈依你什么啊,我供养你什么啊。很多居士自己通过网络听经、流通的经书也能懂得很多东西。
比如说两三年前,我正在课堂讲课,有一个客人伸头进来张望。有位师父就问:“你找什么啊?”那位客人回答说:“我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佛。”那个师父就说,“要拜佛去大殿,这个地方哪里有佛?”结果那个人说:“看你穿的这身衣服,我叫你一声师父,要不然我都不喊你师父。经文里面讲了,法身佛遍一切处。你说哪个地方没有佛?为什么大雄宝殿有佛,这里就没有佛呢?您给我解释解释!”我坐在那里就说,“你看,我平时叫你多看点经书,你不看。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二祖慧可大师,原来叫神光大师,幼时饱读儒家诗书,后来受达摩祖师传法,成为禅宗二祖。小的时候妈妈带其去寺院进香,他进大殿,冲着佛像就撒尿。香灯师父看到之后,就过来打他耳光子,说小孽障,这么清净的佛像前怎么可以撒尿呢?小慧可就说,“师父,《华严经》上讲,“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法身遍一切处。你给我找一个没有佛的地方,我去撒尿。”师父一找,还真找不出一个没佛的地方,于是哑然。这就叫辩才。
所以说,我们不深入经藏,不好好地学习佛经,那么,在引导信众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尴尬问题,回答不出来的话,你如何做师父?!
在历代高僧大德和先贤前哲的努力下,中国佛教缔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然而当今社会的现代化浪潮汹涌澎湃,各种思想对于我佛教界尤其僧人的诱惑都很大,如何珍惜佛教的社会形象,并继续发扬光大,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要从倡导读经、讲经开始。做一天和尚念一天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个钟要撞响了,不要撞哑钟。
说到读经,所谓小和尚读经有口无心,要是真的做到有口无心也好啊。无心而有心,有心而又无心,你得把一部经读懂了才行。现在很多人对《地藏经》、《金刚经》等佛经烂熟于心,但是熟不一定能懂,因为你读的时候没有观照。我们说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从文字般若契入观照般若,从观照般若契入到实相般若。而讲经说法,还涉及到一个方便般若。你把一部《金刚经》读得烂熟,甚至能背下来,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赶经忏、做佛事的手段而已,内中的微言大义你没有弄明白,仅仅停留在文字般若阶段,没有契入到观照般若的层面,更不可能彻见证入实相般若。
我们要从读经、讲经开始,强化自身建设,促进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健康发展。讲经说法是我们出家人的看家本领。在第一届讲经交流会上,我们的前任会长一诚法师就强调,讲经说法是我们出家人天经地义的一件事。
出家人走出去,大家一般都叫我们法师(不是方丈,一般是不称和尚的)。法师分三种,经师、律师和论师。经律论全部通的叫三藏法师,如唐代的玄奘法师、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当代的三藏法师是谁?弘一法师只能算是律师,巨赞法师可以称为三藏法师。就是说这个法师不但弘经,也弘律、弘论。其余的一般统称为法师。
既然人家称我们为法师,那我们就要名副其实,就要学法、讲法、用法。推展讲经、念经活动,就是要让我们这些出家人掌握经典,学会看家本领。真正做到内修外弘。要想对外弘法,对内不修不行,你必须要深入经藏。我也说了,让我来讲如何把经讲好,我讲两个小时之后,你们就都成了三藏法师了,那我的功德可大了去了。这是不可能的。
我的意思是,一定要深入经藏,一定要早读晚读,秉烛夜读。要学习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精神,要下这种狠工夫。而有些法师满腹经纶,让他写没问题,让他去讲,则不行了,抖得像筛糠一样。就是那句话说的,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缺少口才的锻炼。怎么办?先小范围给自己的徒弟、居士讲讲,磨练自己。像我今天坐在这个讲台上,从容不迫地讲课,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我第一次上台讲经,后面准备好的东西都找不到了,也在上面发抖,都不知道怎么说了。这种不怯场的勇气,是后来磨砺出来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二十年前我开始发心讲经,每天给居士做开示,拉三五个人过来,和他们聊聊,一天天地,人数逐渐增多了。在下面讲多了,我就给自己搭了个法座,上台去讲。诸位也可以“亦复如是”地去试试看。讲经也要慢慢地来,不能一蹴而就。
讲经是引导信众的基本方法,这些年来,我们佛教的发展势头很迅猛,善男信女越来越多,但是信众的素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如何引导好越来越多的信众,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作为人天师表的法师,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引导众生的任务。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教主,也是我们讲经弘法方面的典范。综观中国佛教历史,以弘法度生为己任的高僧大德代代相传。远的不说,就我们所熟悉的太虚、虚云、弘一、印光、圆瑛、巨赞,居士代表中的赵朴老、欧阳竟无等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无不是面向大众,讲经说法,连续不断。讲经要面向各种层次。我经常给老板们讲课,有时候企业也请我去讲课,用什么方法呢?你到企业,就不能用给信徒讲经的方法了。你到院校,要采取给学生讲经的方法。所谓观***施教、面向大众、贴近现实人生。我们现在倡导人间佛教,而有些人一讲经,就谈玄说妙,脱离实际,似乎谈得越玄、越微、越妙,就说明他的道行越深。所以,我们大家要一起继承和发扬历代大德的优良传统,通过讲经说法积极引导大众生起纯正的信仰。
要坚守严谨的修学次第。我发现现在有个问题很严重,就是在显教、汉传佛教地区有很多弟子、在家信徒对藏密特别感兴趣。首先我认同藏密也是佛教,而且是大乘佛教,因为佛陀说法,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藏传属于秘密。那么这个秘密为什么要在那个地区传播,就是因为这个法门的方法只适合那个地方的人修学,适合那个地方人的根性。而我们内地的佛教徒,尤其这些居士,还没有打好基础,没有把显教…
《讲经说法的方法与技巧(文定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