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講經說法的方法與技巧(文定法師)

  講經說法的方法與技巧

  文定法師

  【編者按】

   4月19日至22日,在江蘇省宗教事務局主辦的第叁期全省佛教寺院住持(負責人)培訓班上,江蘇省佛教協會巡回演講團成員、南通太平寺方丈文定法師對講經說法的方法與技巧作了精辟的開示。

  

  所謂的講經,就是演講口才的一種體現,這也是處世之道。能有一個好的口才,在處世、弘法的時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佛教自古以來就特別崇尚講經說法,對于講經說法好的法師,我們盛贊他爲辯才無礙。這個辯才分爲事無礙辯才、理無礙辯才、辭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以及事事無礙辯才。我們說一個講經法師講得非常好,講得感天動地、天花亂墜,就是說這個人的講經契理契***、如法如律。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所謂上契諸佛之理,是說他講的內容有根有據,都是來自諸佛的經典和曆代祖師大德的言論,並非杜撰。“下契衆生之***”,也就意味著他講的東西能讓聽衆聽得懂,能夠流入衆生的心田,能夠起到感化、教化的作用。我們在講經的時候,要看聽衆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的根基,然後再講出不同層次的適合當前聽衆接受的經論。

  在此所作的彙報,分以下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講經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講經的儀式,第叁部分是講經的方法。

  一、講經的重要性

  佛教是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創立的,自印度流傳到中國,其發揚光大、成熟乃至形成爲世界性宗教的格局可以說都是在中國。佛教可以說就是一種教育,是對法界一切衆生最完美的教育,我們如何將世尊的教育普及下去,並且深入人心,以達到化世導俗、引導修行的目的?講經說法便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恒課。佛教發展到今天,依然迸發出生生不息的朝氣,這和曆代祖師大德對佛法的理解和弘揚密不可分。

  釋迦牟尼夜逾王城,到雪山修行,經過六年的苦行,反省到這種苦行不究竟,不能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就放棄苦行,來到恒河岸邊,坐在一棵大樹下,經過四十九天的思維,獲得了圓滿的覺悟。之後佛陀到鹿野苑,去度當初和他一起出家的憍陳如等五比丘。到鹿野苑說四谛法,這就是佛陀的第一次講經說法。從鹿野苑說法到鶴林涅槃,前後四十九年中,說法叁百多次,度衆無量。可以說,世尊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就是傳播他的思想、理念、悟道的一生。印度佛教沒有度亡超薦、應赴佛事的功能,這種功能是佛法傳到中國以後才産生的,是爲了適應中國人的需要而派生出的一種應赴形式。

  印度原始的僧侶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觀照——思考、參悟,然後把這些思考、參悟的道理說給別人聽,這就是講經說法。經過了上百乃至上千年,才使佛法傳承到了現在。佛法之所以到今天仍舊爲廣大民衆所接受,在形式上、組織上依然如此完備,和講經說法密不可分,所以說講經說法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出家人面臨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是一個寺院的方丈,平時要管理寺院,事情繁雜,應付多,誘惑也多,要想靜下心來研究經藏,宣揚經典,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寺院的住持整天都忙于事務,忙于應酬,那麼講經說法的時間就少了,長期下去,信徒——那些幡然醒悟,返邪歸正,皈依佛門,想尋找一個身心依止處所的人們,就會因缺乏法師講經說法的引導而盲修瞎練,受社會上異端邪說的影響甚至于爲異教徒所拉攏。天主教、基督教發展信徒的方法特別多、力度也特別強,甚至連我都要拉攏,更別說那些立場不堅定的信徒了,一拉就容易過去。所以法師不學會講經,不去引導信衆,我們的根基就會被削弱,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如果一個法師不深入經藏,不研究經典,當一個信徒問起來什麼是住持叁寶,什麼是一體叁寶,什麼是自性叁寶時,就會一問叁不知,那就完了。信徒就會想,我皈依你什麼啊,我供養你什麼啊。很多居士自己通過網絡聽經、流通的經書也能懂得很多東西。

  比如說兩叁年前,我正在課堂講課,有一個客人伸頭進來張望。有位師父就問:“你找什麼啊?”那位客人回答說:“我看看這裏面有沒有佛。”那個師父就說,“要拜佛去大殿,這個地方哪裏有佛?”結果那個人說:“看你穿的這身衣服,我叫你一聲師父,要不然我都不喊你師父。經文裏面講了,法身佛遍一切處。你說哪個地方沒有佛?爲什麼大雄寶殿有佛,這裏就沒有佛呢?您給我解釋解釋!”我坐在那裏就說,“你看,我平時叫你多看點經書,你不看。這個問題你怎麼回答!”二祖慧可大師,原來叫神光大師,幼時飽讀儒家詩書,後來受達摩祖師傳法,成爲禅宗二祖。小的時候媽媽帶其去寺院進香,他進大殿,沖著佛像就撒尿。香燈師父看到之後,就過來打他耳光子,說小孽障,這麼清淨的佛像前怎麼可以撒尿呢?小慧可就說,“師父,《華嚴經》上講,“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法身遍一切處。你給我找一個沒有佛的地方,我去撒尿。”師父一找,還真找不出一個沒佛的地方,于是啞然。這就叫辯才。

  所以說,我們不深入經藏,不好好地學習佛經,那麼,在引導信衆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尴尬問題,回答不出來的話,你如何做師父?!

  在曆代高僧大德和先賢前哲的努力下,中國佛教締造了良好的社會形象,然而當今社會的現代化浪潮洶湧澎湃,各種思想對于我佛教界尤其僧人的誘惑都很大,如何珍惜佛教的社會形象,並繼續發揚光大,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要從倡導讀經、講經開始。做一天和尚念一天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個鍾要撞響了,不要撞啞鍾。

  說到讀經,所謂小和尚讀經有口無心,要是真的做到有口無心也好啊。無心而有心,有心而又無心,你得把一部經讀懂了才行。現在很多人對《地藏經》、《金剛經》等佛經爛熟于心,但是熟不一定能懂,因爲你讀的時候沒有觀照。我們說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從文字般若契入觀照般若,從觀照般若契入到實相般若。而講經說法,還涉及到一個方便般若。你把一部《金剛經》讀得爛熟,甚至能背下來,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趕經忏、做佛事的手段而已,內中的微言大義你沒有弄明白,僅僅停留在文字般若階段,沒有契入到觀照般若的層面,更不可能徹見證入實相般若。

  我們要從讀經、講經開始,強化自身建設,促進佛教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健康發展。講經說法是我們出家人的看家本領。在第一屆講經交流會上,我們的前任會長一誠法師就強調,講經說法是我們出家人天經地義的一件事。

  出家人走出去,大家一般都叫我們法師(不是方丈,一般是不稱和尚的)。法師分叁種,經師、律師和論師。經律論全部通的叫叁藏法師,如唐代的玄奘法師、姚秦鸠摩羅什法師。當代的叁藏法師是誰?弘一法師只能算是律師,巨贊法師可以稱爲叁藏法師。就是說這個法師不但弘經,也弘律、弘論。其余的一般統稱爲法師。

  既然人家稱我們爲法師,那我們就要名副其實,就要學法、講法、用法。推展講經、念經活動,就是要讓我們這些出家人掌握經典,學會看家本領。真正做到內修外弘。要想對外弘法,對內不修不行,你必須要深入經藏。我也說了,讓我來講如何把經講好,我講兩個小時之後,你們就都成了叁藏法師了,那我的功德可大了去了。這是不可能的。

  我的意思是,一定要深入經藏,一定要早讀晚讀,秉燭夜讀。要學習古人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的精神,要下這種狠工夫。而有些法師滿腹經綸,讓他寫沒問題,讓他去講,則不行了,抖得像篩糠一樣。就是那句話說的,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缺少口才的鍛煉。怎麼辦?先小範圍給自己的徒弟、居士講講,磨練自己。像我今天坐在這個講臺上,從容不迫地講課,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我第一次上臺講經,後面准備好的東西都找不到了,也在上面發抖,都不知道怎麼說了。這種不怯場的勇氣,是後來磨砺出來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二十年前我開始發心講經,每天給居士做開示,拉叁五個人過來,和他們聊聊,一天天地,人數逐漸增多了。在下面講多了,我就給自己搭了個法座,上臺去講。諸位也可以“亦複如是”地去試試看。講經也要慢慢地來,不能一蹴而就。

  講經是引導信衆的基本方法,這些年來,我們佛教的發展勢頭很迅猛,善男信女越來越多,但是信衆的素養、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如何引導好越來越多的信衆,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作爲人天師表的法師,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引導衆生的任務。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也是我們講經弘法方面的典範。綜觀中國佛教曆史,以弘法度生爲己任的高僧大德代代相傳。遠的不說,就我們所熟悉的太虛、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巨贊,居士代表中的趙樸老、歐陽竟無等都是我們的榜樣。他們無不是面向大衆,講經說法,連續不斷。講經要面向各種層次。我經常給老板們講課,有時候企業也請我去講課,用什麼方法呢?你到企業,就不能用給信徒講經的方法了。你到院校,要采取給學生講經的方法。所謂觀***施教、面向大衆、貼近現實人生。我們現在倡導人間佛教,而有些人一講經,就談玄說妙,脫離實際,似乎談得越玄、越微、越妙,就說明他的道行越深。所以,我們大家要一起繼承和發揚曆代大德的優良傳統,通過講經說法積極引導大衆生起純正的信仰。

  要堅守嚴謹的修學次第。我發現現在有個問題很嚴重,就是在顯教、漢傳佛教地區有很多弟子、在家信徒對藏密特別感興趣。首先我認同藏密也是佛教,而且是大乘佛教,因爲佛陀說法,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藏傳屬于秘密。那麼這個秘密爲什麼要在那個地區傳播,就是因爲這個法門的方法只適合那個地方的人修學,適合那個地方人的根性。而我們內地的佛教徒,尤其這些居士,還沒有打好基礎,沒有把顯教…

《講經說法的方法與技巧(文定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