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一定要用一种不屑的口气,把对方给激起来,让他不能心平气和。
通过这一段经文,咱们可以看出来,因明给逻辑的不同,逻辑只问推理是不是有效,就是说从前提推出结论,这中间不能出现失误,至于前提是不是真,我不管,我不把它放在逻辑范围之内来考虑。这样的话,前提真,推理形式有效,结论就一定正确。前提如果不真的话,这就叫不共许,这个根本不符合因明辩论规则。逻辑不管这个,只管推理有效无效,而因明一上来第一步考虑的是前提是否共许。
2.1.39 (有人说)现在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落体(只有)它已落过的和将要落过的时间。
这是又一个问难。这是针对平等比量而来的一个问难。平等比量是从当下推知当下,比如说烟与火,它们没有先后,印度传说的孔雀叫与云朵聚集,也是没有先后的。现在举例子的话,就可以举打雷与闪电,二者是同时的。外人的这个问难是说,现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不承认现在的是中观派,这个外人就是佛教的中观派,在《中论》中,尤其是十九章,大家对照一下,看龙树是怎么破现在的。这会儿咱读《正理经》,就要站在正理派的角度来说。外人举的例子是比如说一个东西从高处往下掉,它现在到中间了,我们只能够说它已经用了三秒,再要两秒就可以落到地上了。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只有两个时间,已经经过了的三秒和将要经过的两秒,有没有现在?没有吧?!这就转入了对现在的讨论,就是第六节了。
2.1.40 如果现在不存在,那么就连它们两个(指过去和未来)也不存在了,因为它们是有关联的。
这是说,现在不能不存在,因为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参照基点,要是没有现在的话,过去和未来怎么建立?根本就建立不起来。
2.1.41 过去和未来不能靠相互依赖建立起来。
这一句还是正理派的回答。在上一句中正理派说了,说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参照基点。如果没有现在的话,什么是未来?什么是过去?未来是相对于什么而说是未来呢?过去是相对于什么而说是过去呢?有人就说了说过去是相对于未来而叫过去的,未来是相对于过去而叫未来的,这样难道不可以吗?就象长与短一样,甲比乙长,乙比甲短,这样说不是也可以吗?正理派就说了,说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咱们常遇到这样的事儿,我想要找一根1.02m长的棍子,可是不如意事常现起,我找来的不是长就是短,总不那么合适,于是,我们就把长于1.02m的叫长了,把短于1.02m的叫短了,这时候就还有一个等于1.02m的情况,不长不短,正合适,是不是也该给取个名字呢?
这就是数学上用的法子,我要想说你的式子不具普遍性,我只要能举出一个不合于你的式子的例子就可以了,你说让过去和未来相互作依靠,可是还有中间状态怎么办呢?
2.1.42 如果现在不存在,则一切无法把握,感知也不会产生。
这是说,如果没有现在的话,就没有当下的感知,没有当下的感知,就没有量,没有量就要天下大乱了。
2.1.43 由于有区分“已做完”和“待做”的双向可能性,(所以对现在的)把握是存在的。
这是针对刚才说的例子而来说的,刚才说了,说比如有一个东西从高处往下掉,它现在到中间了,我们只能够说它已经用了三秒,再要两秒就可以落到地上了。在这个例子中只有已经用去了的三秒和将要用去的两秒。说,是的,只有两个时间,已经经过了的三秒和将要经过的两秒,这个实际上就是对现在的把握,不然的话你怎么知道已经用去了三秒了,还需要两秒就可以落下来呢?恰恰说明了你在说的当下是站在现在说的,你没有站在过去,也没有站在未来。
2.1.44 (有人说)譬喻不能根据完全相似、大部分相似或一部分相似而成立。
这是对譬喻量的问难。比如说两个事物完全相似,完全相似就是一模一样,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不能譬喻,就象说瓶子象瓶子一样,这不行。假如说两个事物大部分相似,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譬喻,就象我们说水牛象黄牛一样。假如说两个事物只一部分相似我们也不能譬喻,就象我们不能说苹果核象苹果一样。正理派的回答在第七节。
2.1.45 所指责的错误不存在,因为在譬喻量成立时相似处都是一般承认的。
这是正理派的回答,正理派说了,说你的问难是不成立的。为什么说你的这个问难根本不能成立呢?这是因为你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分为完全、大部分、一部分。问题就出在这种分法上!这种分法是有问题的。我们说相似性,都是从一般角度来说的,什么是一般角度?一般角度就是指大家都承认的角度,大家都承认就是双方共许。你现在把相似性分为完全、大部分、一部分,这种分法我就不承认。再说了,即使按你的分法来说,你说两个事物大部分相似也不能进行譬喻,这种说法怎么可以呢?你不认识水牛,我就说水牛与黄牛类似,这怎么了就不行呢!这恰恰是可以譬喻的。 2.1.46 (有人说)因为通过已感知到的去认识未感知到的,(所以譬喻量与比量即推理无异)。
看这个问难。这个问难是说,我们通过感知到的去认识未感知到的,这不是比量吗?那么,比量与譬喻量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呢?
2.1.47 在看不到时Bosgavaeus(一种不太常见的牛)没有被感知到时,我们就看不到譬喻量的使用。
正理派就回答说,比如说我见到Bosgavaeus,这个Bosgavaeus到底是什么,刘金亮先生的译文中说是一种不常见的牛,但很可能是刘金亮先生把梵文写错了,我不认识这个词,查了查词典,也没有找到这个词。但不管怎么着吧,咱们就按刘金亮先生的说法,是一种不常见的牛,这不影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看见了Bosgavaeus,我不认识这是什么,于是我就说,这是一个象水牛一样的东西,这就是譬喻。而比量是什么呢?比量是这样的,你问我,Bosgavaeus是什么?我就告诉你说:Bosgavaeus就是象水牛一样的东西。这是比量。这就是比量给譬喻量的区别。明白吗?不明白~~那我就再说一下,比量是看见过水牛而没有看见过Bosgavaeus,但是譬喻量却是既看见过水牛又看见了Bosgavaeus,只不过是在看见Bosgavaeus的当下并不知道它就叫Bosgavaeus。就是说,水牛和Bosgavaeus两者都感知才有譬喻量,在没有感知到Bosgavaeus的时候就没有譬喻量。
2.1.48 从“就象这样”这种成立譬喻量的结论来看,并非(与比量)无异。
这一句话是从说话的方式上来说譬喻量,说,譬喻量的常用方式是“象什么什么一样”,这与比量有很明显的区别,一下子就可以分辨出来。
2.1.49 (有人说)圣言量即是比量,因为它的对象不是感知出来的,是推理出来的。
这又开始把圣言量和比量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上一个问难中说了,说比量是当下没有感知到所要认识的境界――Bosgavaeus,那么圣言量也是没有感知到所要认识的境界,它二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区别呢?要是没有区别的话,就不必要既列圣言量又列比量了。
这个其实是《正理经》中用的过渡方法而已,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一个人来提这样的问难呢?谁知道!很可能根本就是假设,咱们学《入论》、《门论》、《滴论》的时候中间举了不少的例子,其实很多就是假设,现在《正理经》中的说法也是这样。下边儿就进入第八节,来探讨圣言量。
2.1.50 (他接着说)由于认识的过程不是两种不同的。
这句话还是接着上一句来说的,这是说,圣言量和比量的认识过程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已知的去感知未知的。2.1.49说了,说圣言量和比量所要认识的对象都不是当下感知到的,这2.1.50是说,圣言量和比量不但是认识对象是同样的非直接感知,而且认识过程也是同样的从已知推出未知。所以圣言量就是比量,二者是一回事儿。再看下一句。
2.1.51 (他接着说)还由于“关系”。
这是外人又说了一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儿――圣言量与比量其实是一回事儿。这一句是说,比量是通过能立与所立之间的关系成立的,圣言量也是这样成立的,所以二者不可分开。这个说法合理吗?圣言量到底是凭什么来成立的呢?外人说是凭能立与所立间的关系成立的,真的吗?
这外人的话听起来有点儿象胜论的口气。
2.1.52 一个词与其所指间的令人信服的关系可通过可靠人的话的份量得到。
在上边儿两句话中外人说了,说圣言量与比量的认识过程相同,而且也是凭能立、所立间的关系来成立的。现在正理派说了,说根本不是的,圣言量的认识过程不是从已知推出未知,它是凭着我们认为可靠的人的话来确定要确定的事物的,而比量是根据已感知到的与未感知到的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推知未被感知的东西正确与否的。一样吗?不一样,比量是知道两个:1、已经感知到的事物;2、已经感知到的事物与要确定的事物之间的必然关系。而圣言量知道的是:1、对某的信任;2、被信任者的语言。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1.53 关系不存在,因为认识不到填饱、烧和劈。
这还是正理派的话,正理派在接着说。上边儿外人说圣言量也是凭能立与所立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现在正理派对这个说法也进行了否定。就是说,圣言量的能立――就是被我们信任者的语言――与所立(所立则是指能立者的语言所指代的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正理派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食物,一个是火,一个是刀。食物就是经文中的填饱(肚子),当你说面包的时候,并没有把你的肚子填饱。火就是经文中的烧,当你说着火了的时候,并没有把你的嘴给烧掉。刀…
《《正理经》简读之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