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这个指令后,本来有智慧,本来没有业障,结果真的没有智慧了,业障真的多了。修行人非常注重口德,无论谁来到我们面前,我们都赞叹他、祝福他,不会轻易用嘴巴诅咒别人,或者对谁愤怒地恶言恶语。修行人的嘴巴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好多信众千里迢迢来到我们面前,就想讨个口封,比如说,明年会不会发财?那么作为师父,你有口德,你就必须肯定的告诉他:“明年会发财!”由于你给他肯定的力量,他接收到的是肯定的力量,他内在肯定的力量就会苏醒,并与你相应。如果他不相信你的口封,你说他明年会发财,他不停地摇头说:“发不了财、发不了财。”那真的说明他业障深重,接不到你这个信息。人的心灵是非常微妙的,有时无法启动自己心灵的力量,就需要借助外力来启动自身的力量。由于我们对别人信心不够,所以自身的力量难以启动。因此,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自身的信心和对师父虔诚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这个人修行的功夫深浅如何,只要是曾经用功过,他内在的程序相对来讲就比较整齐、单纯,从他嘴巴里说出来的话就代表着宇宙的一种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有种现象,有时小孩子说话特别灵验,因为他们很单纯,说话不经过头脑,修行人到了某个阶段也是这样,说话也不经过头脑。但必须是修行一个阶段结束后,再说话办事,才不是头脑的力量。如果没有经过第一个阶段的训练,你说话办事就是头脑的胡思乱想。所谓方法,无非是为了满足头脑,过了这个阶段就应该直接归到心灵上,直接归到当下,就应该把方法放弃。如果你始终停留在方法上,不能随心所欲,你怎么能够超脱,又怎么能够见到自性的大力量呢?
从没有方法到有方法,再到第三步不需要方法,过程就像一个小孩子:刚开始未经家教,不懂礼貌,见人也不知道问叔叔好,阿姨好。通过学习,和方法融为一体后,就必须学会超越方法、放弃方法,没有任何方法形成一种本能了,就会那么自然、真实。所以刚才我问出家人,出家这么久了,对每天的静心和所修的法,是否出于一种本能的喜爱,宁可饭不吃、觉少睡,每天也要修行。但是修行时,你并没有死死抓住一个法不放,只有当你进入不了状态时,你才会修这个方法,能进入状态就不需要再修方法了,法门不是道,它只是迈入道的途径上的一个工具而已。
经常听到、看到一种现象,很多人说自己嗑大头磕了十几年,某部经诵了很多年,有几百万遍了,乍一听令人好佩服,好羡慕,我都没有嗑过那么多大头,也没诵过那么多万遍经,听说有的人已经将四加行、五加行、六加行修了好几遍,可我连一遍都没修,跟他一比,我们感到很自卑。而这种人一听我五加行一遍都没修,就特别高兴,特别神采奕奕,结果修得越多,我执越大。因为大家一遍都没有修完,你却修了3遍,自然你的我执就大了。你就是修了十遍,如果你没有捕捉到那种状态,也没用!让你修有为法的目的,是让你捕捉那个状态。小孩子不会走路,就会扒着桌沿走,结果扒习惯了,只要走路就得扒着桌沿才会走,现在不让你扒,就不会走路了。
过去,只要进了禅堂,班首师父就会告诉你:万缘放下,连用功的方法也要放下,如果你还在禅堂里吐故纳新、结手印、念咒、观想,就会用香板打你,禅堂里绝不允许你这样,禅堂里就抱着一个“空”字,一空到底。但是这个“空”必须带着警觉,并非叫你放下,你就什么都不管,打嗑睡去了,你必须保持清醒、灵明的状态。长期坐禅的人就知道何谓清明,何谓一丝不挂,何谓晴空万里。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连前面的有为法尚不娴熟,还修得嗑嗑巴巴的,所以禅定的状态根本就不可能在他身上出现,更何况我们的头脑长期使用惯了,突然间你不使用它了,它就会乱蹦乱跳,自己去乱抓,那么当我们用功要放弃这个方法时,也是慢慢的放下,如果放得太快,就如同突然间把拐杖扔掉,无依无靠了,妄想就会漫无边际地升起来。作为一个出家人,必须学会任何一个方法你都能运用自如,随时都能进入状态。如果在我们出家人身上还存在打坐可以入静,念佛不能入静,或者说持咒能够入静,观想不能入静,那说明我们还没学会让这个方法在自己身上圆融运用。任何一个方法都是死的,要靠人来支配,靠我们用心来修。
作为出家人,当来到你面前的人说自己是念佛的,你就要告诉他怎么念佛;他说自己是坐禅的,你就要告诉他怎么坐禅;他说自己是修密的,你就要告诉他如何修密。禅、净、密都是人为的鬼把戏,哪一个方法离开了人、离开了我们的头脑和我们的心,它都是死的,都无法起用。虽然过去的祖师们讲,久坐必生禅,即长期静坐必然会出现禅定功夫,必然能捕捉到禅,但现在的人都追求速成,你给他一个方法,他修上几个月、一年半载的,没感觉,他就放弃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很多大师创立了很多有为法,因为有为法拿在手上一修,就有感应,但这个感应并非心灵的感应,而且是生理上的感应。本来修行就应该让生理空掉,但由于现在的众生苦于修行没有感应,好多大师为了让众生有感应,就创立了相应的法门,导致都转移到身体上来。身体本来就是我们修行的最大障碍,本来就要让它空掉的,可是我们的法门不仅没让身体空掉,反而让身体抓得更紧,很多人坐上一、二十分钟,或坐上几个月后,就感觉到身体这里动那里跳,身体里面在旋转,都是因为把心放在了身体上,你把心放在身体的某个局部,身体就一定会有反应。
开始为了摄心,可以把心放在身体的局部,当你的心渐渐收回来,能够安住在当下时,你可以尝试着慢慢的放下方法,你不能坐在这里两个小时不停地吐故纳新,不停地观想气脉怎么运转。比如我教大家静坐时观想头上莲花开,在开始静坐的头几秒钟观想一下莲花开就行了,你不需要在整个过程中都把意念都放在头上,一直想着莲花开。你一上来给它这个指令,它已经得到这个指令并和这个信息接通了,就不需要不停的观想,否则就会由于用意念过猛而导致眩晕,甚至头痛,用功必须学会能紧会松:当你的妄念过多时,你可以用功猛一点、紧一点,多给头脑施加点压力,如果妄念比较少,你就可以松一些。用功紧了身体会上火、头痛,用功松妄念又特别多,所以每个人用功的力度要靠自己审视。比如我们的惯性,如果饭后半小时你上坐,肯定会昏沉,这时用功可以紧一点,或者刻意一点,昏沉阶段过去了,头脑清醒了,就应该放松一点。用功只要过于用头脑,头脑就会编制游戏、编织幻想、编织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些人在用功时境界特别多。其实所有的境界都来自于头脑,头脑需要蒙骗自己,所以,你只要是用头脑用功,它就会自编自演,因为任何时候头脑都处于渴望、需求的状态,一旦当它得不到外面的消息时,它就会自编自导,只有当你用心时,这些幻象才会消失。但是在用心的时候,心的境界也会出现,那么你们会问,心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清醒、灵明,任何时候都不乱、不动,这种状态是随看随在,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它都不会受外界干扰,不会被外界破坏。如果这种状态在我们修行人身上还没有发生过,说明你还停留在头脑的状态,甚至连头脑的过程尚未结束,有些人甚至连头脑还未进入。只有经过头脑的过程,再结束这个过程,才能归到不被外界干扰的心上。
人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头脑,一个是灵性。头脑系统千变万化、反复无常、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心灵系统则是一个全然的整体,你想让它四分五裂都不可能,能四分五裂的就不是心了。一旦启动了心灵系统,它到任何地方都是全然的,你想让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是不可能的,所以佛菩萨说这个“如来”是没有来,没有去。我们也许会问,那为什么又说“如来”是千百亿化身呢?既然是千百亿化身,就是分裂的,有来又有去的,那是我们理解错了,她的确是千百亿化身,但她没有来没有去,她的力量就如同阳光与空气,无处不在,无处不照,你说它是分裂的吗?谁说空气是分裂的?谁说阳光是分裂的?你说它不是分裂的吗?山河大地、树木房屋、高的矮的低的、胖的瘦的,它全部普照。它无分别,全然、完整,只要有空间,它就会弥漫到每个角落。
明师是不会被任何现象动摇、污染的,尽管他表现的形式跟俗人一样:吃饭、喜笑怒骂,但他是个整体,他不是分裂的,他即使愤怒也是慈悲的,即使恨你,也会明确告诉你:“我恨你”,但他这种恨就是爱,就是慈悲。因为他已经学会用心,心的力量全是正面的,绝对没有负面的力量,即使你看他的表现形式是负面的,比如打你,骂你,但他用的还是心灵的力量,而心灵上的力量是不夹杂丝毫负面力量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明师打骂一个人时,对方不会恨他,因为对方能感受到明师冲击到他身上的那股力量,是慈悲与爱的力量,而非嗔恨与报复的力量,尽管他表现的形式是愤怒的,但他传递给对方的信息、令对方感受到的却不是嗔恨、贪婪与报复。如果我们用头脑和对方交流,无论你表现的多么有修为,有教养,对方总会觉得你虚伪、别有用心。他为什么感受到你对他不真实呢?因为你是用头脑在和他沟通,而不是用心灵在沟通。就像母亲管教孩子,无论用多么不好的手法,小孩当时接受不了,但过一段时间后,小孩会忘得干干净净。只要我们用心灵去面对任何一个人,对方绝不会误解并留下怨恨,除非你是用头脑。
我们身心的这两大系统,你如何不用头脑系统,而用心灵系统呢?前提条件首先必须无我,你和对方之间的事情绝对不是有我而为,而是无我在做——就是说没有私心,没有任何目的,是为了信仰、为了理想在做这件事,或者说是出于一种负责任心而做,你个人并不想从这件事上得到任何好处。只有头脑这套系统才是自私的、贪婪的、阴暗的,头脑所散发出来…
《法门不是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